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發(fā)展版圖上,成都與重慶這對“雙子星”的光芒早已深入人心——一個以煙火氣與潮流感交織聞名,一個憑魔幻地貌與活力經(jīng)濟出圈,共同撐起了西部崛起的脊梁。但在這片群山與云海相擁的土地上,還有另一座重要城市正悄然蓄力,它既有“春城”的溫潤,又藏著“國際樞紐”的野心,這便是云南省的省會——昆明。
初識昆明,多數(shù)人會被它的氣候“圈粉”。這里的陽光似乎總帶著恰到好處的溫度,冬日里少見嚴寒,盛夏時難遇酷暑,年均15℃的氣溫讓“四季如春”從不只是一句廣告語。走在街頭,初春有圓通山的櫻花漫山,盛夏有翠湖的荷花映日,深秋有植物園的楓香似火,寒冬有黑龍?zhí)兜拿坊ò裂?,連空氣里都總飄著草木的清香。也正因如此,昆明人的家里鮮少安裝空調——商場里的空調多半是擺設,居民樓的外機更是罕見,這份“天然宜居”的底氣,讓它成為公認的“養(yǎng)老勝地”。
可昆明的魅力,遠不止于氣候。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的街巷里藏著太多故事:金馬碧雞坊的晨鐘暮鼓,映照著明清時期的商貿繁華;西山龍門的石刻佛像,訴說著石窟藝術的千年傳承;云南陸軍講武堂的青磚灰瓦,記錄著近代軍事教育的風云歲月。更妙的是,這里的“多元”早已刻入骨髓——各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在此交融,街頭巷尾既能聽到云南方言,也能遇見操著東南亞等國家外語的商人,傳統(tǒng)與異域的碰撞,讓昆明這座城市自帶“國際范兒”。
有人或許會疑惑:論經(jīng)濟總量,昆明不及成渝;論產(chǎn)業(yè)活力,似乎也少了些“爆點”,為何說昆明能被稱為“國際化大都市”?因為昆明地處我國西南邊陲,與越南、老撾、緬甸三國接壤,是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前沿陣地”。自古以來,這里便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馬幫的銅鈴聲曾沿著茶馬古道,將茶葉、絲綢送往異國他鄉(xiāng)。
如今,隨著中國與東盟貿易往來的日益密切——東盟已連續(xù)多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昆明的戰(zhàn)略地位愈發(fā)凸顯:中老鐵路通車后,從昆明到萬象只需10小時;泛亞鐵路的規(guī)劃藍圖上,它是連接中國與東南亞的核心樞紐;長水機場的國際航線不斷加密,成了無數(shù)東南亞游客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在東南亞人眼中,昆明已是一座“夢想之城”。泰國商人喜歡來這里采購電子產(chǎn)品,老撾學生選擇到云南大學留學,緬甸藝術家常來翠湖邊尋找靈感,等等,走在昆明的斗南花市,能看到來自越南的鮮花經(jīng)銷商用流利的中文討價還價;逛一逛南強街巷的夜市,東南亞風味的冬陰功湯與云南本地的過橋米線比鄰而居。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日常,讓昆明的“國際化”不是刻意打造的標簽,而是融入生活的常態(tài)。
更重要的是,昆明正借著這份“區(qū)位紅利”加速成長。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園區(qū)里,新能源、生物醫(yī)藥企業(yè)陸續(xù)落地;自貿試驗區(qū)內,跨境電商、金融合作的試點不斷推進;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滇池度假區(qū)、石林風景區(qū)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際游客。它或許沒有成渝那樣受到大家關注,卻憑著不可替代的地理優(yōu)勢,在“一帶一路”的版圖上,畫出了屬于自己的坐標。
如今的昆明,就像一位從容的“連接者”:它把中國的商品送出去,把東南亞的風情引進來;讓雪山的融水滋養(yǎng)城市的肌理,讓跨境的列車載來發(fā)展的機遇。站在長水機場的觀景臺,看一架架飛機起降于藍天白云間,忽然明白:昆明這座城市的“國際化”,從來不是與誰攀比,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山水與國界之間,架起一座溫柔而堅固的橋梁。你覺得呢?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