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知道象牙、犀角、 羚羊角等野生動物制品,都受到嚴格的保護,不能碰。
但有些人可能還不知道,其實還有不少“值錢”的藏品,都不能碰,否則一不小心就會“牢底坐穿”。
一、硨磲
來源濟南海關
硨磲在文玩圈里可是老資格了,佛家七寶之一,純白無瑕,圣潔得很。這種深海巨貝在古人眼里是身份象征,達官貴人才有資格用。
前些年在海邊,硨磲原料多到什么程度?堆成小山賣不出去,最便宜的手串才賣五塊錢,旅游的幾乎人手一條當紀念品。
可硨磲貝里有寶貝,只有10%是金貴料,玉化的、血色的、紫得像晚霞的,都藏在那90%的普通白料里。
為了這點精華,漁民把整船整船的硨磲撈上來,差的直接扔海邊不管。結果短短幾年,海南的硨磲差點被撈絕種。
2017年全面禁售時,一對完美無瑕的硨磲標本已經能賣出350萬天價。如今海邊堆成山的只剩空殼,而深海里活了幾百年的硨磲家族,早已七零八落。
二、玳瑁
來源深圳海關
要是論厘米賣錢,玳瑁認第二沒誰敢認第一。它的背甲每厘米能賣上萬元,人稱“海中軟黃金”。
那甲殼的花紋不得了,金棕墨黑交織,陽光下流光溢彩,像把海洋的波紋都凝固進去了。古人覺得它能辟邪招福,皇宮貴族爭著用它做發(fā)簪梳子。
中國海關博物館的標本
深圳灣海關曾從一名旅客行李里翻出26件玳瑁制品:手鐲、戒指、梳子、扇子,總重才451克,卻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尸骨”。
更早前上海破獲的案子里,一個微商靠賣整只玳瑁標本就賺了130萬。這些被掏空的軀殼最后移交到科研機構,成了警示教材。玳瑁在地球上活了上億年,如今游不過人類的貪欲。
三、盔犀鳥頭骨
來源東興海關
收藏圈流傳一句話:“一紅二黑三白”,紅指盔犀鳥頭骨,黑是犀角,白為象牙。這“鶴頂紅”比象牙還金貴,元代起就是貢品,一件雕工好的賣幾十萬不稀奇。
盔犀鳥的頭頂實心盔突,紅得像凝固的燭淚。雄鳥求偶時用它“頭槌”打架,不料這獨特構造卻引來殺身之禍。
2014年福建詔安查獲286個頭骨,價值幾百萬。走私客狡辯說是“野雞頭骨”,被專家當場戳穿。這鳥生活在東南亞雨林,我國幾乎沒有分布,卻照樣遭殃。
如今華盛頓公約將它列為一級保護,可地下交易仍在繼續(xù)。當它的頭骨被雕成扳指手串時,熱帶雨林里或許正有一窩幼鳥餓死在巢中。
四、紅珊瑚
來源廣州郵局海關
紅珊瑚這兩年價格瘋得不像話。頂級料從每克六千飆到兩萬,五厘米高的珊瑚觀音像,兩年前兩三萬能拿下,現在標價26萬。
在一些古玩市場里,一小串手鏈就敢叫價兩萬多。這“海中玉樹”長得極慢,國家把它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和大熊貓同等級別。
日本標價2億日元的紅珊瑚
這些年海邊地震、海水變暖、大量捕撈,人類活動和天災聯手把它逼向絕路。
這些年因為禁捕,人工養(yǎng)殖的也開始流行起來,可惜市場只認那抹血紅,連仿品都賣得火熱。不過這樣挺好,仿品的火熱阻止了真品的滅絕。
五、穿山甲鱗片
來源昆明海關
穿山甲,這種全身覆蓋鱗片的獨特生物,被稱為“森林衛(wèi)士”,一只成年穿山甲每年能吃掉約700萬只螞蟻和白蟻,保護250畝森林免受害蟲侵襲。
然而,它們如今卻成為全球非法貿易最猖獗的哺乳動物,在過去十年里,超過100萬只穿山甲被捕殺販賣,相當于每5分鐘就有一只穿山甲從野外消失
盡管中國早在2020年就將穿山甲提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并徹底將其從《中國藥典》除名,但黑市需求仍未斷絕。
許多人迷信穿山甲鱗片能“活血化瘀”,卻不知其成分與人類指甲無異,全是β-角蛋白。還有不少收藏者將其做成文玩,盜獵者用陷阱、獵犬甚至電擊手段捕殺穿山甲。
更殘酷的是,穿山甲繁殖緩慢,每胎僅產一仔,種群恢復極為困難。全球8種穿山甲全部瀕危,中華穿山甲更是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可惜這句話,很多人根本不在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