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陜西扶風(fēng)縣的千年寶塔法門寺,在連日暴雨后,塔身突然由縱向一劈兩半,其中一半轟然倒塌。六年后,國家決定重建寺塔,在清理廢墟過程中,意外發(fā)現(xiàn)了地宮入口。
當(dāng)考古人員打開地宮第一道石門后,他們進入了19級臺階的甬道,發(fā)現(xiàn)地面上居然覆蓋著厚厚一層銅錢,總數(shù)超過27000多枚。
這些錢幣種類繁多,有開元通寶、乾元重寶、五銖錢等。
法門寺考古老照片
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13枚藏在后室銀燈盞中的特殊“錢幣”:玳瑁開元通寶!
玳瑁是一種海龜,生活在淺水礁湖和珊瑚礁區(qū)。它的甲殼通常被用來制作精美的裝飾品。漢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的描寫,說明玳瑁飾品在古代很受歡迎。
在唐代,玳瑁是皇室貴族專屬的珍貴材料,普通百姓甚至一般官員都不能使用。
它也是佛教密宗的七寶之一,與金、銀、珍珠、珊瑚、水晶、琉璃并列,在古代珠寶排名中位居第五,超過了金銀珍珠和珊瑚等物。
13枚玳瑁開元通寶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13枚玳瑁開元通寶,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絕無僅有的玳瑁幣。它們大小基本一致,直徑在2.5至2.75厘米之間,厚約0.12厘米,13枚總重24.8克。
顏色淡黃中泛青,似玉但不透亮,有蚌殼質(zhì)感。上面的“開元通寶”四字是刻成的,刀法為雙邊斜刻,所以字體看起來突起且特大。其中一枚背面刻有蓮瓣式花紋,另一枚背面光素,未刻字。
最重要的是,13枚玳瑁開元通寶沒有任何使用磨損痕跡,表明它們不是流通貨幣,而是專門為供奉佛骨舍利制作的紀念幣。
現(xiàn)藏法門寺博物館
法門寺是唐代皇家寺院,因安放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聞名。唐代諸帝大規(guī)模迎佛骨達七次之多。
咸通十四年(873年)的那次迎佛骨活動,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皇室貴族爭相施舍,施財巨萬。
玳瑁幣作為佛教七寶之一,被制成開元通寶樣式,寓意深刻。有專家認為,伴隨舍利埋藏的錢幣,并非采用其世俗貨幣的意義或價值,而是以錢幣的質(zhì)地來取代“七寶”中的金或銀。玳瑁材質(zhì)錢幣的出現(xiàn),也屬于此類。
由于玳瑁不是金屬,無法用熔鑄的方式鑄造,只能手工雕刻而成,每一枚都是單獨制作,是獨一無二的“限量版”。
開元通寶之最
可想而知,它們的制作心血和價值遠遠高于金、銀質(zhì)地的“開元通寶”,是一種珍貴的、具有禮儀性和觀賞性的象征性錢幣。
13這個數(shù)字在佛教中具有特殊意義。佛教傳入中國宗派為十三宗,代表功德圓滿。13枚玳瑁幣與13層佛塔相呼應(yīng),絕非巧合,而是有意為之。
而玳瑁開元通寶在史籍中從未記載,地宮內(nèi)《衣物帳碑》也未見到記錄。這可能是因為它屬于皇家專用供佛物品,數(shù)量極少,外界無從得知。
它們是我國從未見過的貨幣品類。如果不是在法門寺地宮這種,具有明確紀年和皇家背景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誰敢相信這是真貨?
法門寺的珍寶無數(shù)
現(xiàn)如今,玳瑁是國家重點珍稀保護動物,相關(guān)制品被嚴格保護。所以我們只能在古董里見到這種異寶。
而法門寺地宮共出土了2499件唐朝時期的稀世珍寶,玳瑁開元通寶只是其中之一。
正是因為考古證據(jù)確鑿,專家才能確認它們的真實性和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