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153.7×36.2cm紙本墨筆
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沈周的《汲泉煮茗圖》中,稀疏的林間,童仆拎壺執(zhí)杖正沿著小路,前往汲泉準(zhǔn)備烹茶。這幅圖在筆法上有沈周的松弛意,粗沈筆法,墨偏枯。有秋冬的氣氛。
題跋:
夜扣僧房覓澗膄,
山僮道我吝村沽。
來傳盧氏煎茶法,
先執(zhí)蘇公調(diào)水符。
石鼎沸風(fēng)憐碧縐。
瓷甌盛月看金鋪。
細吟滿啜長松下。
若使無詩味亦枯。
去歲夜泊虎丘,汲三泉煮茗,因有是詩。為惟德作圖,錄一過。惟德有暇,能與重游,以實故事,何如?沈周。
夜里敲開僧人的住處,想找點山澗里的好東西(指煮茶的好泉水)。小僮卻打趣說我舍不得買村里的酒。其實我是來學(xué)盧仝的煎茶法子,先按著蘇軾的 “調(diào)水符” 選好水。石鼎里的水被風(fēng)催得沸騰,那碧綠色的波紋真惹人憐愛;瓷杯里盛著月光,能看見茶湯上泛著金色的光澤。在松樹下細細吟詩,大口品茶 —— 要是沒有詩,這滋味也會顯得枯燥啊。 去年夜里在虎丘停船,取了三泉的水煮茶,于是寫了這首詩?,F(xiàn)在為惟德畫了這幅圖,把詩抄錄一遍。惟德你要是有空,能和我再去游一次(虎丘),讓這段往事變成實實在在的經(jīng)歷,怎么樣?沈周。
從畫面來看,稀疏的林間,童仆拎壺執(zhí)杖沿小路汲泉,場景簡練卻意境清幽。童仆的動作、林間的空寂,都指向一個核心 —— 為 “煮茗” 做準(zhǔn)備,這一日常茶事被置于自然山水間,褪去了世俗煙火,多了幾分雅逸。而筆法上的松弛意、墨偏枯,正是沈周晚年 “粗沈” 風(fēng)格的體現(xiàn):他不刻意追求線條的精致,反而以蒼勁的筆觸、枯淡的墨色勾勒物象,既貼合 “秋冬氣氛” 的蕭瑟感,又暗合文人作畫 “隨性而發(fā)” 的特質(zhì) —— 不炫技,重意趣。
煎茶、調(diào)水、吟詩,缺一不可,正如詩中所言 “若使無詩味亦枯”,茶與詩已成為文人生活的 “雙生雅趣”。而題跋末尾的敘述,則讓這幅畫超越了單純的 “茶事圖”,成為一段私人記憶的載體。沈周為友人 “惟德” 作圖并錄詩,不僅是分享往事,更暗含對友情的珍視與對 “重游” 的期待 —— 讓 “夜泊虎丘、汲泉煮茗” 的回憶從 “詩畫” 走向 “實景”,賦予雅事以生活溫度。
繪畫,也同書信一樣,成了文人間交往的載體,具有更多的私人性。明朝中期文人畫,就這樣轉(zhuǎn)向了個人意趣的表達,不再是宮廷貴人的附屬物、觀賞品,真正寄情,含道,見心意。
好,到這里。
老朋友多點贊或贊賞啦,咱沈周系列寫完再寫誰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