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錢幣收藏領域,北宋徽宗時期的崇寧通寶一直占據著特殊地位。它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鑄幣的巔峰之一,無論文字、美感以及傳承。
2013年,一套名為“同嘉堂藏崇寧通寶大系”的300多枚崇寧通寶,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以172.5萬元成交。
官網圖
這套藏品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因其高昂的價格,更因它所包含的學術價值與藝術價值。
其中包括大量的崇寧珍罕版、母錢,以及數(shù)十枚錢譜所未載的僅見品。
崇寧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二個年號。這位皇帝在政治上延續(xù)熙寧新法的同時,也極力推動文化藝術的復興。他設立畫院書院、整理古籍文物、制禮作樂,希望以文治來實現(xiàn)太平理想。
而他在藝術上的天賦,尤其以書法為最。獨創(chuàng)“瘦金體”,筆跡剛勁秀麗,風格鮮明。
趙佶親自書寫錢文,將瘦金體鑄于錢幣,使千家萬戶能在日常中使用、觸摸和感受這一書體的風韻。
金屬鑄幣比紙張更易于保存和流傳,因此這些錢幣成了瘦金體書法最真實、最廣泛的存在形式。
崇寧通寶的鑄造并非一帆風順。在推行折十錢的過程中,由于錢法混亂、私鑄盛行,貨幣制度一度紊亂。于是在崇寧四年,朝廷頒布“錢綱驗樣法”,嚴格規(guī)范鑄幣標準,要求錢文清晰、輪廓分明。
從此,崇寧通寶以嶄新的面貌進入歷史。其鑄造工藝極為精湛,甚至母錢無需修整字口,直接可以達到流通標準,這種技術連后來的清朝都難以企及。
同嘉堂所藏的這批崇寧通寶,之所以被稱為“大系”,正因為它全面、系統(tǒng)且完整。
它涵蓋了鐵母、銅母、珍稀版、出譜版等各類版式,總數(shù)達三百多種,品相從“上美”到“極美”不等,可謂集北宋崇寧錢幣之大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二十五種鐵母錢。鐵母,即用來鑄造鐵錢的銅質母錢,因存世稀少而備受珍視。
宋代鐵錢主要流通于四川、陜西和河東等區(qū)域,或因歷史習慣,或因邊防需要。歷來諸家譜錄所載崇寧鐵母數(shù)量有限,而同嘉堂藏竟能匯集二十五種,實屬罕見。
此外,這批藏品還首次系統(tǒng)整理了崇寧通寶的母錢體系。由于崇寧通寶普通錢鑄造已極為精整,很容易與母錢混淆,因此區(qū)分難度較大。
而這套藏品提供了清晰可靠的實物依據,對錢幣學研究意義深遠。
試鑄遒勁長寧原母錢
另外,還有其中一枚原母錢,直徑達38毫米,鑄造精良、字口鋒利,無需加工就已完美呈現(xiàn)瘦金體的筆墨韻味,被公認為目前僅見的北宋崇寧通寶原母錢,是名副其實的鎮(zhèn)集之寶。
從版別研究的角度看,同嘉堂藏品種類已超越以往諸譜。早在清代,日本學者今井貞吉在《古泉大全》中就收錄了七十多種版式。
后來《崇寧通寶分類譜》和《北宋銅錢》雖續(xù)有增補,但或重復、或過細、或真?zhèn)位祀s。
盡管宋徽宗距今已有900余年,但據粗略估計,其年號所鑄錢幣存世數(shù)量仍超過一億枚,包括圣宋、大觀、政和、宣和等,也讓徽宗系列有了廣闊的可探討空間。
之前介紹過宋代母錢的判定標準,而崇寧通寶的母錢、樣錢,無疑要求更嚴格,更精美!
文章只是粗略介紹,啃譜啃到一定程度,希望大家也會像這位神秘的“同嘉堂”一樣,自成一派,甚至超越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