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印章藝術的漫長歷史中,有一種字體格外引人注目,它不是端莊勻稱的小篆,也不是古樸粗獷的漢隸,而是一種筆畫層層盤曲、結(jié)構精密繁復的文字,世人稱之為“九疊篆”。
這種字體曲折回環(huán),填滿印面,初看如迷宮般錯綜復雜,細觀卻自有章法、秩序井然。
上博藏官?。好鞔鷼J差督理三省織務內(nèi)官關防
它的出現(xiàn)與流行,不僅關聯(lián)著官方權力的象征,還融入了民間信仰與貨幣制度。
九疊篆的興起,與宋代官印制度密切相關。宋代建立后,各項典章制度日趨嚴密,官印作為權力信物,其形制與文字也需體現(xiàn)朝廷威儀。
當時官印普遍采用篆書,但尋常篆體筆畫疏朗、形態(tài)舒展,不易防偽,也難以在有限印面內(nèi)表達完整信息。
于是工匠們開始將篆字筆畫進行藝術化處理,通過反復折疊、盤旋、拉伸,使筆畫填滿整個印面,形成一種飽滿、復雜、工整的視覺效果。
宋元時期各種印章 圖源《書法》雜志
這種字體被稱為“九疊篆”,其中“九”并非確數(shù),而是形容折疊之多、層次之豐富。
有趣的是,九疊篆并未止步于官印系統(tǒng)。幾乎在同一時期,道教符印也開始大量采用類似風格的文字。
道教符篆向來講究神秘玄奧,筆畫盤曲疊繞、象征天地氣脈運行。宋代道教蓬勃發(fā)展,符印制作也吸收了許多時代元素,九疊篆的疊筆方式與道教符圖的美學追求不謀而合。
道教的各類法印 圖源“第七個橘子”
于是,在許多道教法印、符牌上,也出現(xiàn)了與官印九疊篆形貌相近的文字。它們雖非嚴格意義上的官制九疊篆,卻在筆畫盤疊、結(jié)構繁復方面與其遙相呼應,共同構建出一種時代性的審美趣味。
讓九疊篆在錢幣界“出圈”的,則要數(shù)“皇宋通寶”的出現(xiàn)。
宋代是中國鑄幣工藝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貨幣種類繁多,書法多樣,其中一種皇宋通寶錢文便以九疊篆書寫。
種錢幣并非大規(guī)模流通貨幣,更可能是試鑄、開爐或紀念性質(zhì)的產(chǎn)物,但其文字典型地運用了九疊篆技法,筆畫回轉(zhuǎn)疊壓、勻稱填格,展現(xiàn)出極高的工藝美感。
皇宋通寶九疊篆 國家博物館藏
將九疊篆用于錢文,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這種字體的推崇,也體現(xiàn)出宋代藝術在生活中滲透的廣度。
而數(shù)量的稀少,也讓皇宋通寶九疊篆成為著名的大珍,仿品無數(shù)!
在中國數(shù)千種的古錢幣中,只有這一個孤例。上世紀80年代,收藏家在一個廢品收購站發(fā)現(xiàn)了這種錢幣,所以說廢品站在過去真是“寶藏之地”。
中國錢幣博物館的皇宋通寶對比
目前,近年能查到的皇宋九疊篆拍賣記錄,是西泠印社2021年的一枚,以69萬元的價格成交。同年還有鄧通拍賣的一枚,以59.8萬元成交。
其他兩枚,一枚在錢博一枚在國博。民間據(jù)說也出現(xiàn)了兩三枚,不過還要等時間來驗證吧。
九疊篆或許不是最易讀的文字,但它肯定是最肯在形式上下功夫的書體之一。整體來說比較冷門,但在錢幣圈與篆刻圈,卻一直很受歡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