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半,枕邊的手機震個不停。
點開家長群,有人提醒今天要帶紅領巾,有人轉發(fā)學習資料鏈接,還有人連發(fā)三條語音追問“作業(yè)格式到底用橫格還是田字格”。
手一伸,心跟著一緊,那感覺像被猛地拽回自己的小學生時代。成年人的理智在腦子里喊著別慌,內(nèi)心深處那個小學生,卻早就溜到操場躲檢查去了。
后來我慢慢琢磨明白,焦慮在家庭里傳染得比感冒還快,家長這邊剛一著急,孩子那邊立刻覺得天都要塌下來。
退一步看,學習這件事,有時候我們做得太滿,反倒讓孩子沒了施展的空間。
腦子里那句“父母當顧問,把成長交給生活”,起初聽著像句沒營養(yǎng)的雞湯,真試著做起來,居然既別扭又挺管用。
比如先把邊界立好,選項給清楚,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后果也由他自己扛。
人都是這樣,只有疼過一次才能記得牢,自律這東西才會從心里慢慢長出來。話雖說得糙,道理卻一點不假,顧問型父母的要義,大概就是這樣。
想通這個道理,家里的爭執(zhí)能少一半,飯也能熱乎著吃完。
何樂而不為呢?
一、關系先行,親密也有間
回想這兩年,我把“親密”和“有間”寫在冰箱貼上。每天忙得像個陀螺,一抬頭看見這四個字,就提醒自己管住手,也管住嘴。
因為,孩子需要依戀,同樣需要空間。
貼身包辦帶來的舒服,只是家長的感受;真正的成長,得靠孩子自己在安全邊界里折騰出來。
很小的事,就能實踐。
比如,天氣忽冷忽熱,我只給出選項和可能的后果,讓他自己挑穿什么;玩具收不收、作業(yè)先寫哪門,我把規(guī)則說清楚,讓他自己排優(yōu)先級。
做錯了怎么辦?
那就先讓子彈飛一會兒,后果別替他兜底,但情緒上要陪著。
畢竟,孩子親身被凍過一次,比講十次大道理記得都深;只要為拖延付出過代價,時間觀念立刻就立住了。
當然很多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手卻總癢。
比如孩子在家里打翻一杯牛奶,我的第一反應總是想去擦干凈。后來硬把手揣進兜里,讓孩子自己拿抹布、自己擰干,然后自己去找第二塊。
教育就是這樣,動作慢就慢點,地上濕就濕會兒。
反正我只負責陪著,最多肯定一下他處理問題的努力,順口再提醒“一次把工具備全更快”。正所謂,情緒就像水溫,太燙會燙傷,太冷也沒動力,保持溫熱正好。
耐住性子,孩子會把你想說的道理,在生活里自己學到手。
二、開始學習,難度i+1
其實學習這事兒,也講究搭建“腳手架”。
孩子自己能夠到的地方,別去搶著搭把手;如果確實夠不著,再幫他墊一塊穩(wěn)當?shù)陌濉?/p>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卻常常在催促中忘到腦后。
簡單說,就是用“i+1”的難度,九成是熟悉的,一成是新鮮的,既輕松又有挑戰(zhàn),成就感足了,正向循環(huán)才能轉起來。
比如英語單詞總記不住,不必一口吃個胖子,先從四個開始,早晚各復習一遍,卡片自己做,節(jié)奏自己掌握,持續(xù)幾周后,狀態(tài)立馬就不一樣了。
還有個冷門卻高效的小辦法,叫“當孩子的翻譯官”。
老師的反饋原話往往帶著權威的嚴肅,孩子耳朵一緊張,心里就關上了門。家長把要點翻譯成正向、具體、能執(zhí)行的話,再把孩子當下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來,配上一個能達成的小期待,孩子更愿意接招,老師那邊也容易形成“皮格馬利翁”的正循環(huán)。
說個家里的真事:
小學有一次,孩子在默寫時忘了“耳”字的筆畫,我沒有一上來就念叨他“粗心”,而是把老師的重視和他的認真分開講清楚,再問他“下一次你準備在第幾行開始寫更舒服”。
他自己說“第二行”,我就順著說“那你第二行前先空一格”,第二天果然穩(wěn)住了。
細節(jié)做到位,心氣就不會散。
還有個常被忽略的源頭:家長的情緒觸發(fā)點。
接孩子放學的路上,只要看到孩子慢吞吞的,我就會條件反射般上火,其實那是我小時候被催作業(yè)的緊張在作祟。
察覺到這一點,后來的做法就改了:先把自己的節(jié)奏慢下來,再給他一個“到家先吃水果,十分鐘后開工”的緩沖帶。
果然,當控制感回到他手里,配合度自然就上來了。
三、生活里搭臺,學習在后臺
自律是個系統(tǒng)工程,光盯著作業(yè)效率,容易把根基丟了。
其實生活里的小事,就是最好的訓練場。
比如給孩子分一份家務,勝任感就漲一截;讓他管一筆零花錢,預算與取舍的概念會刻在心里;使用電子產(chǎn)品可以約法三章,時間被看見才好管理;犯了錯自己去道歉,承擔責任的“肌肉”才會練結實。
實際上,很多做法書里都給過思路,比如在家務里培養(yǎng)“我能行”的感受、給出能執(zhí)行的選項,再用“心口如一、言出必行”的家規(guī)穩(wěn)住邊界,讓孩子在小挫敗里練耐受,在小成功里練自信。
學習那頭,其實也是同一套邏輯:查漏補缺要有方法,讓孩子自己標記錯因、自己建錯題卡、自己做周期復盤,家長只做記錄員和節(jié)奏員,腳手架逐步撤掉。
具體做的時候,我更愿意把建議揉進一天的流水賬里。
晚飯后,我們只做三件固定的小事:
第一件,自己把明天要用的東西裝進書包,嘴里小聲復述清單;
第二件,把今天學習里“最費勁的一點”說給我聽,哪怕是一道退回去的加減法;
第三件,給自己打個三分制的小分數(shù),只對過程評分。
評分太高我會問“哪一步做得爽”,評分太低我會問“明天想先動哪一小步”。而且聊天時不評判,信息都給他,決定留給他。
這樣連續(xù)做兩周,孩子一般都會從“要我學”挪到“我能學”,有些還會走到“我想學”。
所以說,節(jié)奏慢點沒關系,穩(wěn)定更重要。
具體來說:
可以每天固定一個“情緒緩沖點”,比如到家后的十分鐘,誰都不聊作業(yè),只補能量;任務開始前,讓孩子自己把當晚學習拆成三小段,每段結束給自己安排一個“迷你獎勵”,可以是站起來伸懶腰,也可以是去陽臺看兩分鐘云。
難度卡殼時,可以用“i+1”的原則縮小粒度,哪怕只攻下一道題的第一步也算勝利;碰到老師反饋,由家長做一次“翻譯”,先復述孩子已經(jīng)做到的細節(jié),再拋出一個“你愿意試試的下一步”,避免說寬泛的口號。
家務可以當訓練,把“收拾書桌”換成“把右邊那一摞里側的三本書排整齊”,任務小而清晰,達成感才會準時出現(xiàn);屏幕管理寫成“家庭協(xié)議”,開始與結束由孩子自己按鬧鐘,超時一次補回一次的戶外運動,把“抵制”變成“兌換”,減少拉扯。
以上,所有規(guī)則可以寫在冰箱貼上,改動只在周末,臨時起意的訓誡不執(zhí)行。
整個流程的關鍵在于穩(wěn)定:
節(jié)奏穩(wěn)定,反饋穩(wěn)定,邊界穩(wěn)定,孩子的控制感,就會更容易長出來。
寫到這里,想到一句老話,練功要練在閑處。
陪伴孩子也是這樣,同樣的時間里,情緒穩(wěn)、方法準、邊界清,比低效地講道理強太多。每當家里的氛圍安靜下來,孩子心里的倔勁也會轉成韌勁。
愿意多等半分鐘,愿意少說兩句話,愿意把控制感還回去,很多事就會自己找到秩序。
比如這一晚,夜深了,群消息還在跳,我關了靜音,給冰箱貼換了張新紙,寫上今天想對自己說的四個字:
慢一點點,或許更好。
你們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