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一隊日本兵碰上一塊寫著“徐?!眱蓚€字的石碑,帶頭的那個竟然對著石碑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然后就領(lǐng)著隊伍繞著道走了。
而這些來打仗的人為啥對一個中國古時候的方士這么上心呢?難道真像流傳的傳說那樣,他們就是徐福帶走的那些童男童女的后代嗎?
大約兩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正癡迷于長生不老,方士徐福瞅準了機會,上奏說東方大海里有仙島,叫蓬萊,島上有讓人吃了就能永遠不死的仙藥。
這下可把秦始皇興奮壞了,隨即給了徐福好多好東西,數(shù)不清的金銀財寶、種地的家伙什和出海要用的船和各種補給。
然而徐福還跟皇帝討了三千個沒成年的男孩女孩,然后帶著人往茫茫大海里開船去了。這一走便杳無音訊,秦始皇日思夜想,到死都沒能盼回來徐福。
但也有不少說法,說徐福最后到了日本那片土地上,把那三千個孩子安頓下來后,從此便在日本生根發(fā)芽了,所以在日本人眼里,徐福就成了他們的老祖宗。
而那時候的日本人還停留在穿樹皮草裙的時代,徐福這一過去,可就立馬不一樣了。
傳說是他把秦始皇給的東西都帶過去了,他不僅教大家怎么種地,怎么把麻呀絲呀變成身上的衣服布匹。
還教人們認識草藥懂得治病,甚至還連漢字的書寫法子也跟著傳了過去,于是造日本也就有了自己的文字。
其實現(xiàn)在日本的好多地方,保留的八尺鏡啊,青銅劍和玉璽印章都被日本人說成是當年徐福帶來的寶貝。
而在后來考古隊考古時確實也是發(fā)現(xiàn)了跟我們秦漢時期差不多的物件,上面甚至還刻有漢字。
然而更讓他們確信是徐福后代的是,日本至今為止還存在的“秦氏”家族,這群人一直都堅信自己是當年徐福的后代。
而每年日本各地還都保留著為徐福高的祭奠活動,不管是政府里的政客,還是尋常的老百姓,都會按時按點虔誠的參加。
其實日本對中華文化一直都很仰慕,從漢朝那會,皇帝還派人給日本當時的倭王送過“漢倭奴國王”的金印。
等到了隋朝唐朝的時候,日本更是無視大海的危險,派了一波又一波的學者漂洋過海來中國學習取經(jīng)。
甚至到后來他們的奈良城,就是照著唐朝首都長安的樣子建的,就連街道和學校都是照搬過去的,他們還學著我們春秋戰(zhàn)國的名字,也給自己起了個年號。
于是到了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日本為了能確定自己是否是徐福的后代,甚至還專門派研究人員對古代遺骸和現(xiàn)代人口進行了DNA檢測分析。
但出乎意料的是,DNA分析結(jié)果表明,現(xiàn)代日本人并非是源于一個人的基因,而是主要來自三個人群。
首先是約1.5萬年前就生活在日本列島的繩文人,他們的基因與北亞人群相似,代表了日本最早的居民。
隨后到了大約公元前300年,一批彌生人從朝鮮半島或中國大陸遷入,他們帶來了更先進的農(nóng)耕技術(shù)和青銅器文化,對日本社會產(chǎn)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接著,在公元300年至700年間的古墳時代,又有移民從中國或朝鮮半島遷入,他們的基因與現(xiàn)代漢族有著相似之處。
最關(guān)鍵的是,DNA分析結(jié)果明確指出,在現(xiàn)代日本人的基因庫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與徐福及其三千人船隊匹配的基因,而這一項分析也說明了日本人不是徐福的后代。
當基因檢測的結(jié)果公之于眾時,許多從小聽著徐福傳說長大的日本人,無疑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甚至有些日本學者還想試圖尋找解釋,例如認為血統(tǒng)在數(shù)千年的通婚中已被稀釋,或者那三千人對整體基因庫的影響本就微乎其微。
然而,無論這些解釋是否靠譜,科學的發(fā)現(xiàn)都清楚地表明:日本民族的形成,并非源于徐福這樣一個單一的英雄人物,而是多方遷徙人群所雜交出來的。
盡管基因證據(jù)不支持,但日本人依然對徐福傳說抱有深厚的情感,畢竟在日本人眼里,徐福這個名字,早已超越了純粹的基因關(guān)系。
如今徐福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在塑造他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時,早就不是什么簡單的供在家譜最頂上那個老祖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