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來個活寶,跑去投訴紹興魯迅紀念館 ,說魯迅墻畫上夾著根煙,會“誤導(dǎo)青少年”。嚯,還真有人天天咽著手機輻射的藍光,卻一見到煙就要精神過敏,動不動“誤導(dǎo)下一代”。這位“孫女士”把舉報投訴當成道德高地,從社交平臺一路打到了“浙里辦”,建議把魯迅手上的煙換成“握拳”,說這樣更正能量。老實說,這拳握得不只是僵硬,還有點擰巴。
問題來了:魯迅到底抽不抽煙?答案是,抽,而且抽得不算少。他抽煙、喝茶、寫雜文、罵權(quán)貴,照樣是民族脊梁,照樣筆鋒如刀。你說青少年會學(xué)魯迅抽煙,那你怕不是沒見過他筆下罵人的狠勁,咋不說青少年會學(xué)他罵得狠?會學(xué)他懟官僚,揭黑幕,劈歷史?這些都不學(xué),就盯著一根煙,怪不得有人說,這不是怕小孩誤入歧途,是你自己沒啥教育能力。
這畫原本是一種文化符號,紀念魯迅的真實一面,畫的是人物,不是偶像;呈現(xiàn)的是歷史,不是宣傳片。他夾著煙思考,眼神冷峻,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群像寫照?,F(xiàn)在倒好,碰到個家長看不慣,就要動手“改造歷史”,這不比焚書坑儒文藝復(fù)興?
你要是真關(guān)心青少年誤導(dǎo)問題,那建議你先把家長手里的手機收走。畢竟,孩子玩手機、刷短視頻沉迷的是你們家長在客廳里“哄娃”的方法。一面墻畫能誤導(dǎo)孩子,你得反思的是家庭教育的軟塌塌,不是墻上的人物硬邦邦。
更諷刺的是,有人留言說:“偉人也抽煙呢,要不要把他們?nèi)珓h了?”你聽著好笑嗎?但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魯迅抽煙,教員抽煙,丘吉爾抽雪茄,張愛玲還吸鴉片呢,要不要統(tǒng)統(tǒng)封殺?別笑,真有那么一天,這屆審丑型審美觀的“凈網(wǎng)衛(wèi)士”們,恐怕真能一把火燒了歷史。因為他們只看表象,不識精神;只看“煙”,看不到那一根煙背后的沉思、痛苦和抗爭。
說到底,孫女士不是在保護孩子,而是在用孩子為自己的道德焦慮撐腰。是她自己看不慣這幅畫,于是把鍋甩給青少年;是她自己接受不了真實的歷史人物,于是希望所有名人都像展板上那樣——握拳、挺胸、充滿陽光。但魯迅不是陽光少年,是黑夜里點燈的人。他的筆是匕首,他的思想是雷霆,他不需要濾鏡,也不該被抹去棱角。
有人諷刺說:魯迅有兩任老婆,建議也刪了吧?這話說得狠,但是真話。當我們開始以“容易被誤導(dǎo)”為理由對歷史動刀,誰還安全?誰能逃得掉?改完魯迅的煙,是不是該輪到李白的酒、蘇東坡的牢、賈寶玉的風(fēng)流?你干脆把書全刪了得了,別讓下一代“誤入歧途”了,大家一起回到“八個樣板戲”就好。
最后送孫女士一句話——你以為你在維護道德,其實你在扼殺歷史。你以為你在守護孩子,其實你在閹割文化。真要教育好下一代,不是靠刪掉墻上的煙,而是教會他們分辨:什么是歷史的真實,什么是該學(xué)的精神。魯迅夾煙不是問題,把一切復(fù)雜人性都“凈化”的思維,才是最毒的煙。
作者:沒門,自由撰稿人。
投稿郵箱:laodaojun186@163.com;
聯(lián)系微信:xiyu115301
覺得還不錯,歡迎轉(zhuǎn)發(fā)點贊點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