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刷社會新聞,越刷心里越沉——有些事乍一看全是“齷齪”,可往深了挖,全是普通人扛不住的難。
就像海南樂東那起庭審,被告是個85歲的老人,背駝得快貼到胸口,走路得靠人扶,手上的老年斑比審判庭的木桌還深。
可他犯的事,讓評論區(qū)罵聲一片:“老不正經(jīng)!”“為了錢連臉都不要?” 他到底干了什么?
——把自家那間墻皮掉渣、雨天漏雨的老房子,租給兩個年近60的女人。
人家在屋里“接客”,他每次收10元分成。
85歲的人,為10元干這種事?我一開始也覺得離譜。
直到庭審時,老人從懷里掏出個皺巴巴的藥盒,里面是空的,
他對著法官說的那句話,瞬間讓在場的人都靜了:“我摔斷胯骨后,降壓藥斷了4天,10塊錢……能買半盒,能讓我少疼點?!?/p>
誰能想到,我們眼里“見不得人的交易”,竟是他躺在漏雨屋里,能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來和學(xué)爸一起看看這件事
01
那間漏雨的老房子里,藏著10元錢的生存重量
王大爺在樂東的村子里住了一輩子,老伴走了十年,唯一的兒子在外地打工,一年到頭回不來一次。
他的日子,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往下滑的?
去年冬天,他在村口曬谷子時摔了一跤,胯骨裂了。
兒子寄回來2000塊錢,讓他自己去看病,之后就沒了音訊——不是兒子不孝,是兒子在工地打零工,自己也顧不上自己。
從那以后,王大爺?shù)耐染蜎]好過,走兩步就得扶墻,降壓藥和止痛藥成了必需品。
可他一個月的養(yǎng)老金,只有158塊,不夠買兩盒好點的降壓藥。
那間老房子,是老伴留下的,墻皮掉了大半,屋頂逢雨天就漏,中介來看過一次,搖搖頭說“沒人會租”。
直到今年1月,韋嬸和陳嬸找上門。
兩個女人都快60了,穿著洗得發(fā)白的外套,
搓著手說:“大爺,我們租您的房子,每次接完客,給您10塊錢分成,您看行不?”
王大爺一開始是拒絕的。
他活了85年,一輩子沒做過虧心事,
可韋嬸的一句話戳中了他:“您這腿,再不買藥,以后怕是站都站不起來了。10塊錢不多,可積少成多,總能換口藥吃。”
他盯著自己變形的膝蓋,又看了看灶臺上空了的藥瓶,點了頭。
從那以后,每天天剛亮,韋嬸和陳嬸就來開門;天黑透了,才匆匆離開。
王大爺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背對著房子,耳朵卻一直豎著——他怕有人來查,更怕鄰居看見。
可每次接過那10塊錢,他又會松口氣:今天的藥錢,有著落了。
我們總覺得“10元錢不算什么”,一杯奶茶都不夠買。
可對王大爺來說,10元是半盒降壓藥,是三天的菜錢(一把青菜2塊,一塊豆腐3塊,夠煮三頓清湯面),是他能活下去的最低成本。
那些罵他“老不羞”的人,從來沒問過:如果有的選,他怎么會把自家房子,變成別人眼里“齷齪的地方”?
02
80元一次的交易背后,是無人看見的孤獨陷阱
直到被舉報那天,王大爺一共拿了230塊分成——也就是23次交易。
而韋嬸和陳嬸接客的價格,低到讓人心酸:80塊一次。
為什么這么便宜?
因為來的客人,大多是和王大爺一樣的老人。
70多歲的李伯,老伴走了五年,兒子不讓他再婚,說“一把年紀(jì)了,別讓人笑話”;
有68歲的張叔,住在養(yǎng)老院,院里不讓老人談戀愛,他只能偷偷跑出來;
還有像王大爺一樣的獨居老人,家里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只能用這點錢,換片刻的“有人陪”。
去年寧波的一則新聞,和這很像。當(dāng)?shù)赜袀€公園,每到下午,就有中年婦女找老人“聊天”——10元能摸下手,80元能去附近的小樹林。
有記者去采訪,一個79歲的袁大爺說:“我不是想做壞事,就是家里太靜了,沒人跟我說話。
跟她們待一會兒,哪怕不做什么,也覺得熱鬧點?!?可這份“熱鬧”,藏著致命的風(fēng)險。
袁大爺今年1月因為慢阻肺住院,醫(yī)生查來查去,最后查出了艾滋病。他愣了半天,說:“她都那么大年紀(jì)了,又不會懷孕,用什么避孕套?”
世衛(wèi)組織的數(shù)據(jù)說,自2019年起,中國每天新診斷的60歲以上艾滋病感染者,超過100例;
2020年時,這個群體占所有新感染者的25%。
這些數(shù)字背后,不是“老不正經(jīng)”,是無數(shù)個“袁大爺”:他們有正常的需求,卻沒人教他們怎么保護自己;
他們渴望陪伴,卻只能用最危險的方式,填補孤獨。
就像重慶那對70歲的老夫妻,去年上調(diào)解節(jié)目時,
大媽哭著說:“我跟著女兒帶娃,跟他分居三年,回來想親近親近,他卻說我‘老不正經(jīng)’?!?/p>
大爺也委屈:“她次數(shù)太多了,我遭不住??!” 你看,老年人的需求,從來不是“洪水猛獸”。
可我們要么罵他們“丟人”,要么假裝看不見,最后把他們逼進了“要么孤獨死,要么冒險活”的死角。
03
我們對老年人的“善意忽視”,才是最殘忍的冷漠
王大爺?shù)耐彛詈笫窃谒议T口開的—吾問:“我這年紀(jì),還想那事,是不是不正常?”
方醫(yī)生說,這些老人最怕的不是生病,是被醫(yī)生笑話“老不正經(jīng)”。
北京菖蒲河公園有個“相親角”,68歲的王天在那兒待了15年。
他想找個能說話、能一起過日子的伴,可每次提到“想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對方要么轉(zhuǎn)身就走,要么說他“齷齪”。
他說:“我不是想折騰,就是想找個喜歡的人,像年輕時那樣,一起吃飯、一起散步,不好嗎?”
之前網(wǎng)上發(fā)布過一篇有關(guān)老年人艾滋病的稿子,后臺代表性的評論是這樣的:
可我們怎么對他們的? 養(yǎng)老機構(gòu)里,68%的地方禁止老人戀愛;
92%的子女,反對喪偶的父母再婚;
醫(yī)生會當(dāng)著眾人的面,調(diào)侃來看病的老人“這么大年紀(jì)還折騰”;
影視作品里,老年人永遠是“慈祥的爺爺奶奶”,沒人敢拍他們也有七情六欲。
我們總說“要關(guān)愛老人”,可關(guān)愛的前提,是“看見他們”——看見他們也會疼、也會孤獨、也有正常的需求。
不是把他們當(dāng)成“不需要欲望的老年人”,而是把他們當(dāng)成“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的人”。
就像遺物整理師說的,她曾在一個老人的抽屜里,發(fā)現(xiàn)了情趣用品。
她沒覺得驚訝,反而覺得欣慰:“原來他晚年,也有過快樂的時光?!?/p>
生而為人,誰沒有欲望?誰不害怕孤獨? 那些被我們罵“老不羞”的老人,不是道德敗壞,是他們的困境沒人看見;
那些“齷齪的交易”,不是他們的選擇,是他們能抓住的最后一點溫暖。
04
最后想說: 王大爺?shù)陌缸优辛酥?,村里有人給韋嬸和陳嬸介紹了環(huán)衛(wèi)工的工作,她們再也沒去過那間老房子。
王大爺?shù)膬鹤?,終于回來看了他一次,把他接到了自己打工的城市。
故事的結(jié)局不算壞,可還有多少個“王大爺”,沒這么幸運?
其實我們不用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只需要多一點理解:
如果你的父母或爺爺奶奶,開始頻繁提“想找個伴”,別先急著反對,聽聽他們的想法;
如果在路上遇到那些“看起來不太對”的老人,別忙著指責(zé),想想他們是不是遇到了難處;
如果看到有關(guān)老年人性健康的科普,別覺得“尷尬”,轉(zhuǎn)發(fā)一次,可能就能幫到一個像王大爺這樣的人。
性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孤獨也不是老年人的宿命。
當(dāng)我們不再用“老不羞”定義他們,不再用“善意忽視”對待他們,那些藏在黑暗里的絕境,才會慢慢亮起來。
畢竟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老。我們今天怎么對待他們,就是明天別人怎么對待我們。
PS.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好幾次紅了眼眶。不是同情,是覺得我們欠這些老人一句“對不起”
對不起,我們沒看見你的苦。
如果你也覺得,老年人的需求不該被忽視,歡迎點個【贊】+【在看】,讓更多人看見這份藏在歲月里的孤獨。
網(wǎng)友評論
網(wǎng)友1:老人僅為了區(qū)區(qū)10元錢的場地費,生活是否有困難,老有所養(yǎng)是怎樣落實的?
網(wǎng)友2:老人肯定知道收容賣淫犯法,但是為了區(qū)區(qū)10塊錢以身試法說明了什么呢?
網(wǎng)友3:首先該弄清這85歲老人每月收入多少。夠不夠基本生活與就醫(yī)的錢。
網(wǎng)友4:鄉(xiāng)巷煙火, 民間風(fēng)氣應(yīng)該引關(guān)注, 判決,表明正向價值觀, 可能還是要有調(diào)整生活方式的辦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