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歷經(jīng)5年艱苦努力,中交上航局水利公司承建的西藏山南森布日生態(tài)修復工程,已在雪域高原建成綿延10.6公里的“綠色長城”,讓昔日漫天風沙、遍地荒涼的苦寒之地變成環(huán)境宜居、生態(tài)優(yōu)良的美麗家園。
生態(tài)修復難,高原生態(tài)修復更是難上加難。該工程修復面積達28000畝,相當于2600多個標準足球場大小,最高海拔4280米,且施工區(qū)域地形復雜,包含高原山地、草甸、河谷灘地等,氣候更是高寒缺氧、干旱少雨、沙暴頻繁。
“多走兩步就喘,不能跑,更不能跳?!薄芭郎弦蛔筋^要兩小時?!北M管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艱巨的修復任務還是給建設者們來了個下馬威。山坡上全是細膩的沙子,踩一步滑兩步,再加上高原空氣稀薄,爬到半山腰已是腿軟氣喘、滿嘴黃沙。青藏高原海拔高,紫外線強度是平原地區(qū)的幾倍。盡管有太陽帽、防曬霜、唇膏的保護,許多建設者的臉仍被曬成了“紅富士”,嘴唇也干裂出一道道的血口子。
設置固沙網(wǎng)
為了克服高原植被成活率低這一難題,項目團隊本著“生態(tài)優(yōu)先、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則,根據(jù)地貌和植被特點不同劃分為多種類型治理區(qū)域,精心選用樟子松、藏垂柳、花棒、砂生槐、青海披堿草等20種抗旱耐寒植物,采取播種、植苗、圍欄封育、設置固沙網(wǎng)等多種方式,加強有害生物防治、撫育管護、施肥灌溉,有效提高了植物成活率。
盡管每年只有短短一百多天有效施工期,建設者們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上完成了巨大的施工任務。工程累計鋪設各類養(yǎng)護管線超過560公里,種植各類苗木164萬株,散播草種11.4萬千克,安裝噴灌系統(tǒng)1.2萬套、安裝固沙網(wǎng)超過2340畝。
如今,放眼望去,藏垂柳、細葉紅柳在雅魯藏布江畔隨風搖曳,樟子松、油松整齊地挺立山坡,草地開滿野花、結出野果。
原標題:《他們在雪域高原建起“綠色長城”,自己被曬成了“紅富士”》
欄目編輯:羅水元 題圖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裘穎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