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杰 攝影報道
8月27日,一場以“‘百年工運史’——帶您沉浸式穿越成都工人的高光時刻”為主題的成“工”講堂,齊聚線上線下2萬名職工。
老照片里的近代成都工業(yè):
從“三根半煙囪”到占比近半的工人群體
西華大學講師、四川大學歷史學博士陳雨石對成都近代工業(yè)歷史有過深入研究。在他的講述中,泛黃的老照片總能喚醒沉睡的城市記憶——當成都工業(yè)“三根半煙囪”(兵工廠、造幣廠、啟明電燈公司、培根火柴廠)徐徐展開在大家面前,看著高攀路白藥廠舊址、北新街啟明電燈公司等珍貴畫面,大家仿佛瞬間穿越時空,置身于近代的成都街巷,觸摸到這座城市近代工業(yè)的早期脈搏。
陳雨石總結出近代成都工業(yè)發(fā)展呈現(xiàn)出鮮明特點:以輕工業(yè)和傳統(tǒng)手工業(yè)為絕對主體,重工業(yè)則發(fā)展緩慢,這一產業(yè)結構也深刻烙印在當時城市的經濟形態(tài)中。而一份1934年的《成都市人口職業(yè)調查表》,更以詳實的數(shù)據(jù)為這段歷史提供了有力佐證。表格清晰顯示,當年成都工人總數(shù)占全市總人口的46.72%——這一接近半數(shù)的比例,直觀地證明了工人階級已成為近代成都最廣大的勞動群體,他們用雙手支撐起城市工業(yè)的根基,也在時代浪潮中書寫著屬于勞動者的篇章。
紅色坐標里的先驅足跡:
王右木與鐘善輔的工運堅守
成都工人的吶喊與堅守,鐫刻在城市紅色記憶里。“三根半煙囪”見證工人階級艱辛崛起,也引出王右木、鐘善輔兩位工運引路人。
四川首個黨組織創(chuàng)始人王右木,以高校學監(jiān)為掩護,1922年創(chuàng)辦馬克思主義讀書會與《人聲報》,深入工人開辦夜校、建立20余所工會,1923年更領導成立成都勞工聯(lián)合會推動工人階級從“自在”走向“自為”,1924年返蓉時遭軍閥殺害;此后,貧農出身的鐘善輔接下工運旗幟,1926年在中城公園(今老文化宮原址)創(chuàng)建成都市工會,設42個分會、擁有4萬余會員,曾領導“反朱尺”斗爭與人力車夫大罷工,還在印盒刻下“生做堅強土,死為精忠魂”,1930年因叛徒出賣犧牲,31歲的他留下“馬列能救國,共產始業(yè)成”的鏗鏘遺言。
陳博士的“沉浸式”敘事,讓兵工廠拼勁、火柴廠辦夜校智慧浮現(xiàn),也讓職工深切感受成都工人階級“個人奮斗融入民族解放”的精神底色。
現(xiàn)場職工紛紛踴躍提問,他們清晰地感受到百年工運照亮成長之路的精神坐標與行動指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