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到哪里,最‘卷’的依然是中國人。
有這樣一所全部用竹子作為建筑材料的學校,它的名氣大到不少歐美中產家庭寧愿辭掉工作,賣掉房子車子都要舉家搬到島上,定居在它附近的村子里,送孩子進校園讀書。
曾經有人斷言學校撐不過五年,可是它辦了整整15年,成為涵蓋幼兒園到高中,接納600多人的名校,清華大學校長曾到訪參觀。
它就是位于印尼巴厘島上的Green School。
2012年,Green School被USGBC評為“地球最綠色的學?!?,并榮獲建筑界的榮譽AGAKHAN AWARD。
現(xiàn)在,它不僅僅是學校,也是一個“綠色烏托邦”。Green Camp、度假社區(qū)、竹子精品酒店、竹子工藝工場、生態(tài)農場等等,通過沿山坡攀爬的階梯、凌駕河流之上的竹橋或者凹凸不平的石頭路連綴在一起。
今年暑假,我?guī)е畾q的女兒勇闖學校重要板塊之一的Green Camp。習慣內卷的北京“海淀老父母”與孩子在這里共同經受了一場文化差異與教育理念的挑戰(zhàn)。
望之悅目
住之挑戰(zhàn)的竹屋
想要來到這里,最初是被創(chuàng)始人的故事打動。
2010年,出生在加拿大,61歲的約翰·哈迪(John Hardy)結束了自己已經非常成功的珠寶生意,帶著全部資金來到巴厘島一個名叫 Sibang Kaja 的村子,在叢林和泥地上建立起一座“綠色校園”。
看完環(huán)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他深受震撼,決定從孩子開始做出改變。在建立學校時,他要求所有的基礎設施都必須是遠離任何可能產生污染或者違背綠色原則的材料。
于是,才有了這座由竹子搭建起的校園。
巴厘島是竹子的天選之地,竹子擁有強度、韌性以及大自然賦予的綠色美感,隨處可見,三年便可成材,并且有一定抵御地震,鎖住水分防止干旱等功能。
這里有大量心靈手巧,勞動成本低的工匠,材料、成本、資源、人才等等條件一應俱全,一場圍繞竹子,環(huán)保兼顧美學的“綠色風暴”由此興起。
在校園中心,被稱為“學校之心”的竹制建筑驚人地矗立著,每個人走進去都被要求脫鞋。頭頂上是高高的穹頂,搭配螺旋式的樓梯,的確有些像教堂。
但孩子們并不被要求做禱告,他們每天要做的就是在純天然光線的條件下上課,如果有孩子搗亂在桌子上涂鴉,也不會受到體罰,取而代之的是兩堂私人定制的課程——對竹桌進行砂紙打磨和上蠟,而且這張竹桌將會成為他畢業(yè)后收到的禮物。
這里的教師和志愿者來自世界各地?!皩W校之心”的竹柱上不僅有捐贈者、建設者的姓名,還有當地年輕情侶前來參觀刻下他們的名字與愛心,就像旅游景點的愛心鎖一樣祈望著永恒。
竹屋的功能隨著建校時間的延長而更加豐富,不僅僅承擔著教室的基礎功能,有的是瑜伽屋,有的是滿足數字游民的辦公區(qū),還有的是自然采光的階梯音樂廳。
環(huán)保生活,也是考驗
這所學校的環(huán)保理念都是有探索價值的。
比如通過巧妙的構造原理,穿過“學校之心”的微風起到了空調的作用;廁所里出現(xiàn)了草灰木屑,用來掩蓋糞便和除味;一頭牛被人在草地上拉著慢慢地踱來踱去,它不時低著頭吃草,被當做一臺活動的割草機……
在不遠處的小河里,一臺大型渦輪機被使用,為校園提供基礎電量的供應。到了晚上九點半,校園內還會熄燈,通過物理手段切斷了“內卷”。
白天天晴的時候,高飽和度、透亮的陽光下,孩子們玩得很開心,隨便坐在地上,玩沙子或者干脆跑到校園里的水田里摔跤。
這里的大人們則穿著隨意舒適,靠著操場邊的木樁或者干脆坐在石頭上,喝著當地自產豆子研磨的咖啡聊天。
盡管在審美上獲得悅目享受的共識,竹屋對于居住者來說還是提供了一些更有難度的挑戰(zhàn)。在短暫的五天夏令營里,我們就好像生活在巨大、綠色的水庫里,真實感受著什么叫生態(tài)多樣化。
我們參加的這一期camp剛好趕上連續(xù)幾天都有下雨,整個營地所在的區(qū)域,綠色植被驚人,竹子似乎又是一種自帶儲水功能的植物,因此感覺自己從里到外都是濕潤的。
孩子帶過來的書,一夜之后就像從水里撈出來一樣,甚至有小蟲蟲“閱讀”的痕跡,衣服是干不了的,湊合穿吧。
馬桶嚴格分干濕兩種,如廁時不管多急都要先考慮是“大”還是“小”,用哪一種馬桶,要不要用鏟子鏟木屑掩味,還要接受潮濕加持的味道;因為是公用浴室,還要跟同住villa二層的韓國家庭商量好時間差。
熱水呢,是不夠熱,水量也不大。
竹子有天然的縫隙,無論怎么通過榫卯結構搭建,房間是完全不隔音的,在里面所有人睡覺時間之外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最卷的依然是中國家庭
Green Camp是面向全球開放官網預訂的,家長和孩子們可以選擇不同形式的營地生活。
有日間營,把孩子放在camp里活動,父母們可以到周邊鄉(xiāng)野間walk一下或者美美地做spa,等到活動結束,就可以把孩子接回日常、現(xiàn)代化的酒店里。
還有就是我們帶閨女選報的五天家庭營,家庭成員全部住在Green Camp的竹屋villa,從早上六點半起床到晚上九點半熄燈,接受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我曾經對一個外國家長感嘆:“好像我們是來上班一樣?!?/p>
從費用角度來說,除去交通以及camp前后,自己搭配的行程與酒店費用,三個人折合人民幣一萬出頭的費用,比國內不少類似概念和活動項目的夏令營其實要便宜不少,性價比滿滿。
每一期camp都充分考慮到國籍的配比,中國家庭不會太多,會被控制在兩三家以內。
因此我們這一期除了我們,還有來自西安的一對母女和來自中國臺灣的三口之家,然后就是來自韓國、日本、新加坡、印尼、沙特等國家的家庭。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只能跟孩子一樣硬著頭皮上講英語。
坦白說營地里的老師英語也不是那么準確,自帶當地口音,但是他們非常自信,全球化意識強烈。
有一位專門負責戶外運動項目的男老師,自己的兒子就是在Green School讀高中,因為主導了某個環(huán)保技術項目而被美國好幾所大學看中并提供獎學金,提到這里時他的臉上露出東亞父母熟悉的驕傲表情。
在營地里所有的項目都是圍繞著green的概念展開,涵蓋衣食住行。在入營之前就提醒要減少塑料制品的攜帶,自帶牙刷、毛巾、拖鞋等生活用品,并且明確提示不要帶pad等電子產品入營。
但據我觀察,中國家庭還是普遍更加離不開手機。以我們家為例,孩子媽在某個下午被單位要求視頻連線開會,而我也需要用電腦工作。。
女兒則要抽空完成一點視頻作業(yè),發(fā)到坐標在北京海淀的家校群里。不管到哪里,最“卷”的依然是中國人。
綠色能量
需要時間去消化
在這里,每一天的行程老師說得少,動得多,對于家長、學生都是一視同仁。
家長被迫參與的力度和親密度空前提高。
比如按照家庭分組手工打造皮筏艇,從竹子綁在橡膠輪胎開始到下水劃水,全程靠我們自己;還有家長、孩子一起劃船深入紅樹林中心,在淤泥里種植樹苗;更別說爬樹、泥地摔跤等項目,都是把孩子當孩子,把成年人也當孩子。
還有一些頗有當地特色、挺浪漫的項目,比如各國家庭搞起廚藝比拼,場面頗像正在國內某視頻平臺播出的綜藝《一飯封神》,老師充當評委是要打分的。
實踐證明,中國的西紅柿蛋炒飯最受孩子們喜歡,他們幾乎全部“干”完了;還有手工做巧克力、手工做蠟染圍巾、手繪帆布包等等,就不贅述了。
項目、課程之間的休憩就是品嘗當地的小甜點,喝冰爽的檸檬水。說到吃,大概是因為秉持綠色概念,我們主要的食材就是碳水、蔬菜以及水果,蛋白質靠雞蛋和牛奶提供,雞肉是兩三天吃一次。
為期五天的camp結束后,我們自己延長了兩天作為游客的行程,三個人舒服地躺在一家以搖滾元素為主題的美式酒店房間里,尤其是在明亮、寬敞的衛(wèi)生間用過有充足水量的抽水馬桶后,俗人的滿足感油然而生。
當飛機終于落地在首都機場停機坪,一夜深睡,我睜開眼睛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胳膊,雙腿上好幾處被砂石擦傷的血痕,還有蚊子包殘留的痕跡,劃船時被陌生的漿板撞擊過的瘀痕——
這一段經歷對于家庭、孩子到底值不值呢?也許行動本身就是答案。
這幾天是女兒史上戶外時間最多、接觸電子產品最少、睡得最早也最沉的一段,也體驗到松弛的快樂。在結營儀式上,她還搶著用有些單薄的英文去分享感受。
而對于家長來說,從來沒有這么折騰過自己的肉身,盡管傷痕累累,能撐下來就謝天謝地,有點驕傲了。
簡單來說,這五天我們未必徹底接受了綠色生活方式。但依然帶來不小的生活改變,比如少動嘴多動手,活在當下,何嘗不是一種生命能量的“綠化”。
文:錢德勒
編輯:海帶
攝影:錢德勒
?外灘TheBund
/ /
/ /
/ / /
/ / /
/ / / /
/ / /
特別企劃
外灘 X AIGLE/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