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市值才60億的小公司,居然把總資產超1200億的成飛集團買下來了!
要知道成飛可是造出殲10、殲20的軍工巨頭,一年營收近750億,現在卻只花174億就被中航電測收入囊中。
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這么大的公司為何會被低價收購呢?
成飛集團的前身,是我國研制飛機的國營132廠,1964年,成飛迎自主研制的第一架殲5甲戰(zhàn)機成功試飛。
此后,成飛的發(fā)展步入快車道,相繼制造出殲-5、殲-7、殲-10等經典戰(zhàn)機。
其中,殲-7戰(zhàn)機憑借可靠的性能和較高的性價比,不僅滿足了國內空軍的裝備需求,還大量出口到多個國家,讓成飛在國際航空工業(yè)領域贏得了初步聲譽。
后來,成飛研發(fā)的殲-20第五代隱身戰(zhàn)機在成都某機場首飛成功。
當這架外形科幻的戰(zhàn)機騰空而起時,整個航空界都為之震動。
這意味著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個能自主研制并試飛第五代隱身戰(zhàn)機的國家,成飛也憑借這一成果,穩(wěn)穩(wěn)占據了國際航空工業(yè)領域的領先地位。
在軍用飛機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成飛也沒有忽視民用航空市場的機遇。
在國產大飛機C919的研制過程中,成飛承擔了機頭部分的制造任務,其生產的機頭不僅符合國際航空安全標準,還在輕量化、抗疲勞性上達到了先進水平。
但光鮮的成績背后,成飛也面臨著現實的困境。
作為以軍工生產為主的企業(yè),成飛的主要客戶是國家相關部門,產品定價和利潤空間受體制機制影響較大。
與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等國際軍工巨頭相比,在資金自主支配和利潤獲取上存在明顯差距。
更關鍵的是,戰(zhàn)機制造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yè),從研發(fā)到生產再到交付,整個周期長,回款速度慢,大量資金被長期占用。
2023年公開數據顯示,成飛的資產負債率已達到89.32%,處于較高水平;2022-2023兩年間,僅研發(fā)投入就高達22.12億元,資金周轉壓力持續(xù)加大。
當前,成飛一方面要提升殲-20的產能以滿足國防需求,另一方面還要投入資源研發(fā)垂直起降戰(zhàn)機等新型裝備,雙重壓力下,如何破解資金難題,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fā)展的關鍵。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中航電盯上了這個航空巨鱷。
2023年1月11日,中航電測發(fā)布公告,計劃通過發(fā)行股份的方式,收購成飛集團100%的股權,交易價格初步定為174.39億元。
這一消息傳出后,不少人疑惑,身為中國最重要的軍工企業(yè),怎么還有人敢進行收購的呢。
其實,不管是成飛集團,還是中航電,其實都是國有企業(yè)。
而且,成飛擅長整機設計制造,中航電測精通電子設備研發(fā),兩者結合后,整體研發(fā)和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能減少技術環(huán)節(jié)的銜接成本。
不過,此次收購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2023年7月26日,中航電測正式披露收購的詳細報告書,向市場公開交易細節(jié)。
2024年7月11日,并購重組委審議通過了這一收購方案,為交易推進掃清了重要障礙。
2024年8月6日,證監(jiān)會同意注冊,標志著收購獲得了監(jiān)管層面的最終認可。
期間還因審計機構出現調整問題,在2024年5月27日中止過審核,直到2024年6月26日才恢復審核。
2025年1月7日,成飛集團完成股權過戶手續(xù),正式成為中航電測的全資子公司,這場備受關注的收購終于落地。
更關鍵的是,通過此次收購,成飛集團得以借助中航電測的上市平臺,接觸資本市場。
2025年2月14日,中航電測發(fā)布公告,宣布公司更名為“中航成飛”,證券代碼從300114變更為302132。
并于2月17日開市起正式啟用新名稱和新代碼。
成飛集團借殼上市的完成,直接為其打開了資本市場的融資新大門。
此前受限于單一融資渠道,研發(fā)和產能擴張常因資金問題放緩,而上市后,成飛可通過增發(fā)股票、發(fā)行債券等多種方式快速募集資金,資金到位效率大幅提升。
對于此前因資金不足,而進展緩慢的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如今有了穩(wěn)定的資金支持,科研團隊得以集中精力突破關鍵瓶頸,不用再為研發(fā)經費的短期缺口擔憂。
重要的是,上市后的短短9個交易日,中航成飛的股價直接暴漲4倍,成交量也持續(xù)處于高位。
畢竟成飛手握殲-20這樣的尖端裝備,其技術儲備和后續(xù)研發(fā)能力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未來在新型戰(zhàn)機、航空技術迭代上的突破值得期待。
借助上市帶來的資源整合能力,成飛開始加速推進技術轉化與產能提升。
一方面,將殲-20研制中積累的數字化設計、復合材料應用等技術,向更多型號產品延伸,降低新型裝備的研發(fā)周期。
另一方面,通過募集資金升級生產線,優(yōu)化生產流程,進一步提升殲-20的產能,以滿足國防需求。
同時,上游的材料供應商、中游的零部件制造商,都因成飛的產能擴張獲得更多訂單,形成產業(yè)協同效應。
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成飛上市帶來的影響遠超企業(yè)自身。
其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增強了我國國防裝備的技術自主性,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為國防安全提供更堅實的保障。
在國際市場上,成飛憑借先進的戰(zhàn)機技術和穩(wěn)定的生產能力,也能在國際航空合作與競爭中占據更有利位置。
環(huán)球網——2024-07-12《殲20即將“飛”入A股?中航電測174億元收購成飛過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