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嘯云 劉榮
1953年8月1日的麥積山,細雨初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勘察團的腳步在麥積山石窟棧道上吱呀作響,西崖第127窟的黑暗被手電筒劃破。這道光,也使得一段原本模糊的歷史頓時明亮起來。
“沙彌法生”
角落里,一塊蒙塵的殘碑吸引了學者馮國瑞的目光。碑文中,首行“大魏”二字清晰可辨,“沙彌法生俗姓劉,洛陽人”的記載尤為醒目,述其造龕祈愿“帝祚永隆”之事。
法生,俗姓劉,原籍洛陽……幾個關(guān)鍵要素的重疊,一種熟悉感涌上心頭——龍門石窟古陽洞那方著名的景明四年造像記倏然浮現(xiàn):“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
馮國瑞推斷:麥積山殘碑所記的沙彌法生,可能正是曾在洛陽為孝文皇帝和北海王母子造像的比丘法生!
一個因政治動蕩而顛沛流離的僧侶的命運就此揭開:這位來自北魏都城洛陽的僧人,在北海王元詳?shù)古_后,西遷至甘肅秦州(今天水)麥積山開窟造像,為皇帝祈福。
這不僅是他個人命運的轉(zhuǎn)折,更揭示了一條佛教石窟藝術(shù)中國化進程的“折返”路徑——在龍門臻于成熟后,佛教石窟藝術(shù)并未止步于中原腹心,而是逆流回傳,完成了佛教藝術(shù)中國化浪潮中一次重要的反哺。
鑿聲緣起
時空的坐標回溯到公元4世紀末葉,后秦君主姚興正靜坐于長安逍遙園內(nèi),凝神諦聽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宣講妙法。
彼時,正值魏晉十六國風云激蕩、胡漢交融之際,關(guān)隴大地佛法弘傳,諸政權(quán)競相禮佛崇僧。
姚興,這位雄踞關(guān)中的后秦第二代君主,雖以羌族鐵騎立國,卻對精微深奧的佛法心馳神往,不惜傾國力迎請鳩摩羅什入長安,集八百余僧才襄助譯經(jīng)。與此同時,一個想法悄然出現(xiàn)在他的腦海:何不效法前人,于山崖間開窟造像?
最終,姚興將目光鎖定在了隴山渭水環(huán)抱的秦州。此地兼具自然之利與人文之勝:孤峰突起于林海,赤色砂巖崖壁垂直陡峭,為大規(guī)模開龕提供了理想的天然畫壁,尤以夢幻縹緲的“麥積煙雨”冠絕秦州八景,恍若世外靈境,天然契合禪修弘法的超脫之境。
另外,這片被譽為“隴上江南”的絲路重鎮(zhèn)不僅承載著厚重的人文底色,更是后秦根基之地(前秦苻氏、后秦姚氏皆發(fā)跡于隴右,視秦州為根基之地)。
種種因素疊加,這座集自然奇觀、地理樞要、王氣佛緣于一身的赤壁丹崖,便成了承載佛法宏愿的天選之地,在斧鑿聲中,叩響了千年佛國的晨鐘。
南宋地理類著作《方輿勝覽》記載:“麥積山,后秦姚興鑿山而修,千崖萬像,轉(zhuǎn)崖為閣,乃秦州勝景!
“東方雕塑陳列館”
在建筑特色上,麥積山石窟集中體現(xiàn)為“絕壁佛閣”與“凌空棧道”的完美融合:
在寬約200米、高20-80米的丹霞峭壁上,221座洞窟依山勢開鑿,形制涵蓋人字披頂、盝頂、四角攢尖佛帳龕等漢式殿堂結(jié)構(gòu),尤以仿木崖閣建筑群(現(xiàn)存9座)彰顯中國佛殿建筑的精髓。
這些洞窟通過14層縱橫交錯的懸空棧道相連,最高處距地面逾80米,形成“十二龕架”的險絕奇觀。遠望之,大小窟龕星羅棋布,崖閣巍然聳立,棧道如游龍盤繞,共同構(gòu)筑了一座集宗教圣境、工程奇跡與山水美學于一體的“空中雕塑博物館”。
雕塑方面,由于麥積山石窟所處的丹霞地貌不宜石雕的地理特性,催生了以敷彩泥塑(占造像90%)與石胎泥塑為核心的塑造體系,使普通信眾得以低成本參與佛事。
另因洞窟高懸僻遠,歷代頂級工匠的原作得以免遭篡改,如北朝塑像衣紋流暢如吳帶當風,肌膚質(zhì)感恍若生人。這種跨越十朝的風格連續(xù)性與技法完整性,使麥積山迥異于龍門石刻、敦煌壁畫,被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成為研究佛教藝術(shù)中國化不可替代的斷代標尺。
壁畫方面,麥積山石窟壁畫雖因隴地陰濕多雨、泥皮剝落嚴重,僅存千余平方米殘跡,卻以其劃時代的藝術(shù)價值成為北朝繪畫的典范遺存:現(xiàn)存遺珍涵蓋后秦至清1600余年的說法圖、本生故事、經(jīng)變畫、千佛圖及禮佛場景,比如127、135、26、27窟的大幅經(jīng)變畫和本生故事畫。
壁畫構(gòu)圖恢弘,人物精微傳神,技法融鑄中西。這些殘跡不僅藝術(shù)成就高于同期石窟,更以題材創(chuàng)新與技法演進,為研究佛教美術(shù)史、多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實證鏈。
區(qū)別于其他石窟的階段性開鑿,這里的221座洞窟、10632身造像、近千平方米壁畫,以崖壁為紙、泥塑為筆,完整保存了自十六國至明清無斷裂的藝術(shù)層積,跨越1600余年、歷經(jīng)11個朝代,書寫下中華文明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
“東方微笑”的背后
綜觀名窟營建史,無論大一統(tǒng)王朝的有序開鑿,抑或政權(quán)割據(jù)分裂時期的斷續(xù)修繕,其核心動因皆植根于“構(gòu)建天下大同”的文明訴求,“以佛治心”的統(tǒng)治策略。從結(jié)果來看,中華石窟藝術(shù)所呈現(xiàn)出的歷史底蘊和深遠影響,遠遠超出了世人的想象。
如果說麥積山石窟的時間跨度、建筑特色,是中華文明創(chuàng)新性、連續(xù)性的體現(xiàn);“構(gòu)建天下大同”的訴求則凸顯了中華文明統(tǒng)一性之追求。
從建筑類型本身來看,麥積山石窟又生動詮釋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石窟藝術(shù)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融的見證,麥積山石窟更將這種包容與交融推向極致——其根系深植長安佛教藝術(shù)母體,隨僧侶遷徙與政權(quán)更迭,持續(xù)熔鑄河西走廊的窟型、平城-洛陽的皇家范式、南朝的美學精髓。至西魏,竟能同窟并存兩種風格(北魏遺風與洛陽新潮);北周更吸納鄴城之韻、巴蜀之氣,終使佛像浸潤隴右民間趣味。隋唐完成中國化淬煉,宋元明清轉(zhuǎn)向世俗工藝,十一朝層積令麥積山丹崖化作五方藝術(shù)的共生體——國內(nèi)獨此一處,集河西、長安、云岡、洛陽、成都藝術(shù)源流于一崖。
麥積山石窟聞名遐邇的“東方微笑”,則是中華文明和平性的生動體現(xiàn):不同于云岡、龍門的皇家威儀,這里的造像由地方官吏、僧團、各族平民共同營建。當動蕩的南北朝烽火連天,佛陀唇畔那抹靜謐微笑,恰是民眾對亂世和平的終極祈愿。這種“以慈化悲”的世俗美學,使宗教融入市井煙火,將佛教教義轉(zhuǎn)化為現(xiàn)世人文關(guān)懷,消解了宗教神性與人間疾苦的隔閡,與“秦地林泉之冠”的山水共生,成就天人合一的麥積奇觀。
千年流轉(zhuǎn)間,麥積山石窟成為闡釋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具體而完整的物質(zhì)載體——其崖閣間凝固的,不僅是佛陀的“隴右微笑”,佛國的恢宏史詩,更是文明在裂變中賡續(xù)、在包容中創(chuàng)新的東方智慧。
據(jù)“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欄目策劃/編輯 馬純?yōu)t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