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視為財富神話的黃埔網紅盤萬科幸福譽,如今卻成了一部分人心頭的隱痛。
這個盤,在貝殼后臺常年占據實地看房榜榜首,無論市場冷暖,關注度始終不減。
它一度是廣州樓市中一個特殊的符號,漲價時有人追,跌價時也有人接,單月成交甚至能超過某些樓盤全年的量。
但今時不同往日,曾經的熱鬧與風光,已被漫長的成交周期和不斷探底的價格蒙上了一層灰。
很多人還記得2021年的萬科幸福譽。
那年,它站上巔峰,一套71.51平方米的北向高層兩房,以270萬總價成交,單價高達3.77萬/㎡。
那時的業(yè)主,大概是真心覺得幸福的。
作為知識城南起步區(qū)最早開發(fā)的樓盤之一,它前后共開發(fā)五期,走出小區(qū)就是地鐵14號線何棠下站,配套九年一貫制的廣州市二中會元學校,對面是城南鄰里中心商業(yè)綜合體……
各項資源匯聚一身,被不少人稱作知識城小霸王,也自然成了各路炒家眼里的香餑餑。
從2020年中到2021年中,不過一年時間,房價從兩萬出頭一路拉升至三萬以上。
當時有大V高聲提醒:不到4萬不要放!
不少業(yè)主信了,可惜,市場很快打臉了。
從2021年至今,以同類兩房為例,這個盤每年跌去近50萬,一路陰跌不止,連反彈的力氣都沒有。
如今再看,同樣的戶型,總價已跌破百萬。
上月,一套72㎡東向高層兩房以98萬總價成交,折合單價僅約1.3萬/㎡。
該房源前后調價9次,掛牌185天,經歷266次帶看才最終出手,轉成交率低至0.4%。
哪怕已是割肉價,想順利變現(xiàn),依然難如登天。
禍不單行,今年5月,也有一套以99萬成交,單價1.37萬/㎡。
回顧這個盤的歷程,2014年開盤時,單價僅約8500元/㎡,
之后一路高歌:2016年破萬,2017年超兩萬,2020年清盤時已站上2.7萬/㎡。
六年間漲幅高達218%,尤其在2021年高峰期,二手房掛牌均價一度觸及3.7萬/㎡。
可誰能想到,四年之后,成交價只剩1.5萬/㎡左右,部分房源甚至跌到1.3萬/㎡。
相比高點的270萬,如今同類房子總價跌去172萬,跌幅高達63.7%。
哪怕是一手買入的業(yè)主,若算上多年月供資金成本,此刻也是浮虧;
曾經吸引投資者的種種利好,地鐵、學區(qū)、商業(yè)、醫(yī)療配套,以及知識城宏大的“三中心一體系”規(guī)劃,最終未能如愿兌現(xiàn)。
就業(yè)導入緩慢、人口流入不及預期,規(guī)劃紅利遲遲未能轉化為居住價值。
樓市一旦轉冷,泡沫便被迅速擠破。
更嚴峻的是,2023年廣州取消2改5政策,大量投資房源涌入市場,掛牌率飆升至9%,遠超3%的行業(yè)安全線。
要想出手,只有不斷降價這一條路。
一些業(yè)主不愿賤賣,便將房源改為民宿出租。
一時間小區(qū)里民宿遍布,隨之而來的是噪音擾民、高空拋物、醫(yī)療廢棄物亂丟等問題。
物業(yè)管理未能及時響應,居住品質急劇下滑,業(yè)主們的心態(tài)也從觀望轉為焦慮,拋售情緒進一步蔓延。
這個曾經被資本和流量捧上神壇的網紅盤,終究沒能穿越周期。
它映照出的,不止是一個樓盤的命運,也是一代投機者的迷茫。
當狂熱退去,唯有真正自住的人留下來,面對依然漫長的復蘇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