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以南:被湮沒的嚴(yán)州府》
作者:楊斌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5年7月
建德江在哪里?
建德位于浙西南山區(qū),境內(nèi)叢山交錯,一水如帶,溪流入江處或沖積為田畈,群山環(huán)抱處偶爾蓄積小盆地。因此,從地貌上看,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建德乃至嚴(yán)州最真實的寫照。
提及建德,不能不先說新安江,實在是因為這條江塑造了建德乃至嚴(yán)州兩千年的歷史文化和經(jīng)濟生活。新安江為錢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古稱漸水、浙江,又稱徽港,因其起源于徽州休寧縣(今屬安徽黃山市)和婺源縣(今屬江西)的浙源(即浙江水之源的意思)境內(nèi)。新安江東入浙西,經(jīng)淳安至建德與蘭江(又稱東陽江、婺港)匯合后為錢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東北流入錢塘江,是為錢塘江正源。新安江干流長373公里,流域面積1.1萬多平方公里。在20世紀(jì)50年代之前,從安徽屯溪坐船可以順流直下抵達杭州,而后經(jīng)大運河北上至南京和北京各地。后人有詩言嚴(yán)州云:“吾家遠在錢塘外,卻有輕舟下富春。秋水洗出千峰碧,一帆吹落萬里塵。秦磚漢瓦嚴(yán)陵瀨,越壤吳根山里人。江底沒處繁華盡,胥溪花落又一村?!?/p>
關(guān)于新安江水系及其走向,清人宗源瀚解釋得很清楚:
浙江僻在南服,不與四瀆之列。然包納眾流,直走東溟,實巨津也。正源在西,出安徽黟歙諸山,曰新安江。東南流入府境,過淳安及建德縣治前。又東流至府城東之七淇頭,與南源會。南源即蘭溪江也。新安江挾之而下,水勢甚盛,東流過七里瀧,曰桐江,海潮至此而退。方其來也,與江水相吞吐;及其退也,江水隨潮下注,迅急如箭,慣嚙塘根。
具體說來,新安江干流從淳安入建德,經(jīng)過芹坑村、朱家村、滄灘村、江村埠、洋溪鎮(zhèn)、朱池村、下涯埠、黃饒村、下施家埠、十里埠到了府城梅城,而后繼續(xù)向東經(jīng)七淇頭轉(zhuǎn)向北經(jīng)小里埠、苔溪口、下社村、胥口埠、長淇村、坌柏村、冷水坑進入桐廬縣境。
新安江在建德境內(nèi)唐人孟浩然(689—740)稱之為建德江,其《宿建德江》膾炙人口,云:“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p>
《長安三萬里》(2023)劇照。
大致從 2017年起,筆者覺得有必要對本地的歷史作一研究,腦中隨之提出一個疑問。那就是,孟浩然宿建德江,當(dāng)年究竟宿在哪里?要搞明白這個問題,必須先確定建德江在哪里。
建德江,顧名思義,應(yīng)該是建德境內(nèi)浙江的一段水路。不過,歷史上建德的轄區(qū),從狹義而言,專指建德縣;從廣義而言,可以是建德府或建德路,與嚴(yán)州或睦州大致相當(dāng),轄有六縣。如果從廣義的角度看,那么,建德江就包括今天的新安江一部分和桐江(現(xiàn)在稱為富春江),這當(dāng)然是不大妥當(dāng)?shù)?,也與歷史記載不相符。因為,歷代文獻中,一般將清溪(新安江上游)、新安江、桐廬江、富春江、錢塘江一一列出,而建德江則相對罕見。那么,建德江的最早記載是在什么時候?
最早記錄“建德江”一名的似乎還是孟浩然。他于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離鄉(xiāng)赴洛陽,而后漫游吳越,在杭州經(jīng)錢塘江逆流到建德,留下數(shù)篇詩作,其中以《宿建德江》最為流傳。這首詩似乎是古人第一次直接稱這段江面為“建德江”,按其本意,大概也是因為這段江面在當(dāng)時的建德境內(nèi)。建德雖然因三國時孫權(quán)封孫韶為建德侯而名,但從三國到孟浩然所在的盛唐這五百年間,建德縣興廢無常。永淳二年(683),唐高宗李治復(fù)置建德縣;神功元年(697),武則天徙睦州州治到建德。據(jù)此,孟浩然的時代,確實有建德縣的存在,而且還是睦州的州治,行政地位相當(dāng)重要。因此,孟浩然以“建德江”稱呼建德縣境內(nèi)的這段河流,理所當(dāng)然。然而,《梁書》卷五十六《侯景傳》已見建德江之記載,可知孟浩然并非建德江的命名者??墒?,如果沒有孟浩然,天下有幾人得聞建德江呢?
新安江和建德江在哪里匯合?
那么,建德江究竟在何處?何處始?何處終?
不妨先看清代的文獻。成書于18世紀(jì)的《古今圖書集成》,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類書。其中嚴(yán)州府之“山川考”記載:“胥口江,一名建德江,在縣東二十五里?!睋?jù)此,建德江就是從乾潭流出的子胥溪入口的這段江面。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jì)要》成書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其中說,“胥口溪,府東二十五里。自胥嶺發(fā)源,三十里至胥口,逆流十里達于江,亦謂之胥口江,亦謂之建德江?!倍ǜ逵谇∷哪辏?739)的《明史》也抄錄稱:建德“又東北有胥溪,來入江,謂之胥口,亦曰建德江”。這段話因為沒有標(biāo)點,可能會導(dǎo)致一個誤會,把胥口溪當(dāng)作胥口江(建德江)。
仔細看,顧祖禹說的是,胥口溪向東三十里到達胥口的大江,胥口南北這一段江面稱為胥口江,也即建德江。這段江面之所以命名為胥口江,是因為胥口溪的注入。那么,《古今圖書集成》和《讀史方輿紀(jì)要》又從何處得知建德江即胥口江呢?古人編輯文獻,特別是官方文獻,絕對不會也不敢憑空捏造,必有前朝文獻記錄。查文獻可知,以上兩書幾乎原封不動抄錄自《萬歷嚴(yán)州府志》:“胥口江,一名建德江,在縣東二十五里,以伍子胥經(jīng)此因名胥村?!弊运未鷪D經(jīng)之后,《萬歷嚴(yán)州府志》可謂嚴(yán)州遺存最重要、最全面的地方志了。
《讀史方輿紀(jì)要》亦稍有補充,說,新安江“又東胥口江流合焉,亦謂之建德江口。梁大寶末侯景將劉神茂復(fù)據(jù)東陽叛,遣其黨元……等下?lián)ǖ陆?,景將謝答仁等攻建德,擒……等殺之。胡氏曰:‘建德江口在府城東十里’”。此處的“胡氏”指的是胡三省。胡三省(1230—1302),臺州府寧??h人,宋末元初杰出的歷史學(xué)家,是《資治通鑒》最好的注釋家。不過,參照其他文獻,胡的解釋有誤。
《長安三萬里》(2023)劇照。
顧祖禹說,新安江向東流和胥口江(建德江)合流,合流之處就是建德江口;那么,新安江和建德江在哪里匯合呢?《嚴(yán)州圖經(jīng)》卷二明確地說:“新安江一名歙江,一名歙港,在城南,來自徽州,至城東二里合婺港,又東入浙江”;即,新安江流經(jīng)梅城往東二里就匯合婺港(東陽江),二水交界后往東即入浙江。 這樣說來,其實新安江和東陽江的交界處,也就是和胥口江(建德江)的匯合處,即目前的三江口。三江口就是顧祖禹所說的建德江口。而胡三省則稱“建德江口在府城東十里”,地理位置不準(zhǔn)確。胡大概是把胥口溪入口的胥口(子胥渡附近)當(dāng)作了建德江口;可是,根據(jù)《嚴(yán)州圖經(jīng)》卷二“胥口渡,在縣東二十里”,則胡氏所說“十里”依然不對。
不過,上述清代文獻基本都確定建德江即胥口江,同時很清楚地指出了胥口溪和胥口江的區(qū)別。《萬歷嚴(yán)州府志》說:“胥口溪在縣東二十五里,自胥嶺發(fā)源三十里至胥口,逆流十里達于胥口江,即建德江也?!蹦敲矗宕慕ǖ陆?胥口江的起止位置在哪里呢?
根據(jù)前引《嚴(yán)州圖經(jīng)》“新安江”一條,則建德江始于梅城東二里處,也即三江口。而建德江的終點,如果按《古今圖書集成》和《讀史方輿紀(jì)要》的說法,以胥口溪入江處計算,那么胥口也就是子胥渡附近即建德江終點。胥口大概距梅城二十五里,據(jù)此,建德江不過是指三江口往東北二十二三里的河段。當(dāng)然,如果泛泛而言,我們也可以把七里灘(釣臺)以南的河段都稱作建德江,因為這一段都處在建德境內(nèi)。這樣說的話,建德江也不過四五十里而已。
不過,歷史上的桐江、富春江、新安江、建德江往往重疊混用。新安江是錢塘江的上游,其在建德境內(nèi)又稱建德江,在桐廬境內(nèi)稱桐江,進入富陽境內(nèi)稱富春江,而后為錢塘江,浩浩蕩蕩流入東海。由于桐廬縣、建德縣歷史上均屬于一郡 /府(桐廬郡、睦州、嚴(yán)州或建德路),因此境內(nèi)的新安江各段名稱也常混用,或者說,沒有明確的界限。以宋末元初知建德的方回為例,他就把自己的作品命名為《桐江集》,自己的孫女取名為“桐娘”,這表明,所謂桐江就是建德路境內(nèi)的新安江。
孟浩然究竟宿在哪里?
那么,孟浩然宿建德江,究竟宿在哪里呢?孟浩然說的是自己“移舟泊煙渚”,因此,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當(dāng)晚不是宿于梅城城內(nèi)。
也就是說,他或者睡在船上,或者泊船后宿于附近的岸邊或者沙洲??墒牵烤乖诤翁幉粗勰??
以建德江的起止而言,從釣臺,經(jīng)坌柏、張村、江南塢、子胥渡 /胥口、烏石灘到三江口,這一段雖然宋代就稱“有風(fēng)七里,無風(fēng)七十里”,水流湍急,可是,這些村落、碼頭、渡口應(yīng)該都可以停船歇息。那么,究竟何處比較有可能過夜呢?以有限的歷史文獻考,張村,也就是坌柏對面的村落,是可以停泊過夜的。按《嚴(yán)州圖經(jīng)》,宋代的時候,張村在縣東三十里,設(shè)管界巡檢司,“管土軍一百人”。
張村之險要,或許推到唐代亦如是。此外,胥口溪匯入建德江口,也就是子胥渡附近似乎也可以停泊過夜。明代人就以為孟浩然泊舟之處是現(xiàn)在的胥口,也就是胥溪入建德江之處。《萬歷嚴(yán)州府志》稱:“胥口江,一名建德江,在縣東二十五里,以伍子胥經(jīng)此因名胥村。唐孟浩然詩: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確,胥口溪入建德江處有子胥渡,可以泊船過夜,南宋范成大就在此停留一夜,可惜他誤記為“胥口”為“西口”。至于其他地方,我們就無從可知了。
不過,孟浩然的詩里還是給我們留下了蛛絲馬跡。詩中第三句說,“野曠天低樹”,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幅秋江暮色圖?!耙皶纭倍钟葹殛P(guān)鍵,說明泊舟附近地面開闊,視線可以看得很遠;正因為看得很遠,所以天盡頭的樹顯得低矮。因此看,在建德江最窄處的張村,不符合這個地理特征,因而不是孟浩然停泊過夜處。那么,建德江沿岸有什么地方符合曠野這個地理特征呢?
《長安三萬里》(2023)劇照。
我們知道,新安江和富春江兩座大壩的建成,淹沒了建德江兩岸的許多山坡和村落,不過,七里灘逆流而上以險惡著稱,江面狹窄,水流湍急,兩岸高山峭壁,因此,當(dāng)年的曠野好像也不多。以這個地貌,可以排除張村、子胥渡等處。唯有新安江、建德江和東陽江三江匯合處,有較多的河灘、平地、田野。以此論之,孟浩然很可能泊舟于現(xiàn)在的三江口附近。從三江口往三都方向看,確實有“野曠天低樹”的可能。
本文選自《江南以南:被湮沒的嚴(yán)州府》,已獲得出版社授權(quán)刊發(fā)。
原文作者/楊斌
摘編/何也
編輯/何安安
校對/張彥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