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裁大疆的關稅戰(zhàn),這幾年來幾乎就是沒停過,最近幾天烏克蘭又再次發(fā)出公告,將對中國6家無人機供應鏈企業(yè)提出制裁。
烏克蘭稱該6家企業(yè)向俄羅斯提供軍事用品銷售,可實際是這幾家公司也不過是,出售路由器、電阻器、晶體管等零件的中小企業(yè),更別提有什么軍事背景。
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主要原因還是近年來,中國無人機在世界上的表現(xiàn)太亮眼,全球占有率也在逐年攀升。
去年,中國無人機出口量直沖 400 萬架——航拍、農(nóng)業(yè)、物流、救援全覆蓋,全球每 10 架里就有 7 架貼著“中國造”。
這全球無人機的餅幾乎都讓中國一家吃完了,也難怪西方諸國看著眼熱,可著急又能怎么樣,依舊不能取代或是超越中國。
說起來,無人機的首創(chuàng)還是老牌工業(yè)大國的美利堅,最開始的功能也是從軍用開始。
1917年,一戰(zhàn)的尾聲時,美國就已經(jīng)研制出了初代無人機的雛形,只不過受限于當時的制造水平,無人機的實戰(zhàn)能力,也還停留在PPT階段。
1953 年,英國皇家空軍搗鼓出第一架能真正叫“無人機”的蜂王號,各國這才紛紛跟進,生怕落后。
其中行動最快的當數(shù)美國,二戰(zhàn)爆發(fā)后,美國無人機“火蜂”就已經(jīng)開始在戰(zhàn)場上應用。
1958 年剛把無人機項目提上日程,1959 年還在死磕“怎么讓它起來、又怎么讓它安穩(wěn)落地”。最后到了1966 年,國產(chǎn)頭牌“長空一號”才終于完成第一次亮相。
但對于中國來說,甭管起步多晚,哪怕只是成功一次,那厚積薄發(fā)的能量將源源不斷地涌上來。
隨后的時間里,中國第一架無人偵察機、遠程無人機、多用途無人機等不同功能的無人機,相繼在軍中誕生。
此時,全球的無人機也都還停留在軍事應用的范圍里,直到2000年左右,無人機才在消費領域有了些苗頭。
2000年左右,日本雅馬哈公司率先將無人機,應用到民事應用中來,主要為農(nóng)作物噴灑農(nóng)藥。
又過去6年的時間,法國派諾特公司,推出了首款消費級的手機遙控無人機。
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大疆像一匹黑馬殺出來,甩出第一款 XP 系列,一腳踹開全球市場的大門。
也是從大疆之后,無人機也被開發(fā)出軍、農(nóng)以外的其他使用場景,如通訊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采集、探測運輸?shù)取?/p>
大疆把“性能爆表”和“價格真香”這兩張王牌往桌上一甩,只用了 19 年,就把全球 80% 的無人機市場收入囊中。
此時的全球說到消費級無人機,天上就兩種牌子:一個叫大疆,一個叫“其他”。
大疆在民用無人機圈里早就封神,這幾年航展一亮相,大家才發(fā)現(xiàn)——原來咱們悶頭攢了幾十年的軍用款,一出場也是帥到炸裂。
如翼龍、云影、風影、彩虹等系列軍用無人機,都是航展上的熱銷單品。
相比軍用無人機,我們不需要看美國的臉色,而對于民用的大疆來說,想在美國市場做大做強就要受他們的限制。
從2018年起,美國國防部就開始啟動了制裁大疆的相關條例,2025年還過分地要求大疆上繳60億美元的罰款,并且公開核心源代碼。
此次澤連斯基簽署的制裁中國企業(yè)名單,更是要求本國企業(yè)在10年內,都不得與相關企業(yè)有貿(mào)易往來。
我國的無人機發(fā)展,之所以起步雖晚,卻又能彎道超車走到今天的高度,離不開中國市場強大的制造能力。
別看無人機上手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常見的消費級無人機的體積也不太顯眼,但要將它組裝出來,所需原料也需要眾多廠商的合力生產(chǎn)。
首先,無人機的上游材料,就需要多種材質。
金屬部件就會用到鋼材、鎂鋁合金、鈦合金等作為硬件,并且搭配樹脂基、陶瓷基、金屬基等復合材料。
到了中游還需要,飛控系統(tǒng)、動力系統(tǒng)、導航系統(tǒng)等軟件的搭配,還要輔有雷達、傳感器、攝像頭等實現(xiàn)不同功能的組件。
而在這一系列繁瑣的無人機生產(chǎn)零部件,我國的生產(chǎn)市場幾乎可以實現(xiàn)99.99%的生產(chǎn)能力。
全球范圍內,中國幾乎擁有最為完整的工業(yè)生產(chǎn)體系,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個小類里,沒有哪一項材料是在中國找不到的。
有了材料基礎,在生產(chǎn)能效上,中國依舊是世界先列。
不說正常時期,以疫情這種特殊時期為例,比亞迪廠3天就造出了口罩機,7天就能實現(xiàn)日產(chǎn)1億個。
上海江南造船廠,一年就下水了8艘盾艦,72小時就可量產(chǎn)百枚導彈。
可以說,沒有什么條件能限制中國制造的速度。
東西全、做得快,更重要的是價格還低。
得力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在人工成本上就降低了基礎費用,且完善的運輸基礎,讓任何材料在調度過程中,都能做到既省時又省錢。
一句話:同樣的東西,在中國造,能比歐美省30%~50%的成本投入。
且還有大規(guī)模的生產(chǎn)地,也是中國制造獨有的能力,以無人機生產(chǎn)為例,僅廣東省一地,無人機相關企業(yè)就有2800多家,占全國生產(chǎn)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
可以說,無人機成為享譽全球的中國特產(chǎn),似乎也是必然結果。
盡管我國無人機已走進了世界前列,但也并非全無劣勢。
在核心部件芯片上,就處在十分劣勢的處境。
2019 年起,美國把芯片當作制裁中國的武器,開始逐步針對銷往中國的芯片,進行越來越嚴苛限制。
突如其來的技術封鎖,讓國內芯片乃至整個制造業(yè)一度陷入“缺芯”的集體焦慮。
芯片被“卡脖子”后,我們立馬擼起袖子加油干,2023 年起,國產(chǎn)芯開始大批上機,這兩年更是連破幾道科技封鎖墻。
雖然自主研發(fā)的芯片也有了一戰(zhàn)之力,可對于有著幾十年發(fā)展歷史的美國科技,還存在較大距離,我國芯片的未來,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無人機的另外一個重要部件電池技術上,也尚有不足。
電池的續(xù)航難題,不僅在無人機的應用,在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上,我國的電池能量密度同樣不足。
固態(tài)電池這塊,我們的續(xù)航技術還拼不過日本和美國,關鍵原料也幾乎全靠進口。
每當鈷、鎳、鋰等材料有所上漲,也都極大影響我國企業(yè)的生產(chǎn)成本。
基于我國鋰電池發(fā)展的弊端,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yè),近年來也在不斷加大對電池性能的提升。
其中寧德時代的第四代麒麟電池,已經(jīng)將利用率提升至72%,比亞迪最新發(fā)布的閃電電池,也讓充電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與此同時,來自以美國為首的歐洲各國,對中國無人機的諸多限制,也都是我國無人機發(fā)展亟待解決的難題。
機會和麻煩一起來,壓力砸在“中國創(chuàng)造”頭上,也只會變成我們往前沖的油門。
回望百年,中國從積貧積弱走到全面振興,歷史每一頁都在證明,再難的難關,中國人也能咬牙闖過去。
參考資料:
1.金錯刀車評《“撿垃圾”的中國無人機,讓歐美徹底慌了》
2.鈦媒體《彎道超車!中國無人機是如何崛起的?》
3.吳曉波頻道《中國無人機在美缺貨,美國人為何對它“又愛又怕”?》
作者:裴不了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