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wǎng)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1949年春,浙江寧波一所隨軍小學被敵機炸毀,瓦礫堆下挖出一具小小的身體——年僅7歲的孫隨生,已經沒有了氣息。
她是孫繼先將軍的女兒。
這件事在當時沒引起太多波瀾,沒人公開哀悼,也沒人為她立碑。
但后來查檔案時,有人在部隊通信記錄里,發(fā)現(xiàn)了一行字:“孫軍長女孫隨生,于寧波空襲中犧牲。
這事兒傳開后,很多人才意識到:原來,連將軍的孩子,也沒能躲過那場戰(zhàn)爭。
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得從頭說起。
孫繼先,那會兒是華東野戰(zhàn)軍的高級指揮員,打了十幾年仗,基本沒離開過前線。
他的妻子劉祝勇,也不是一般人。
山東蓬萊人,14歲參加抗日識字班,15歲參軍,后來在宣傳隊畫畫、寫標語、演節(jié)目,哪兒有戰(zhàn)斗哪兒就跑。
兩人是在山東縱隊二支隊認識的。1939年,孫繼先當支隊長,劉祝勇調來當宣傳骨干。
那時候戰(zhàn)時戀愛不稀奇,但能堅持下來的不多。
他們倆都忙,聚少離多,結婚的事拖到1946年才正式定下來。
組織上也算是“準許通融”。
第一個孩子是在1941年秋天出生的,正趕上濱海地區(qū)反掃蕩。
孩子剛出生幾天,部隊就得轉移。
沒辦法,只能寄養(yǎng)在老鄉(xiāng)家里。
結果因為一次漢奸告密,孩子被日軍發(fā)現(xiàn),活活折磨致死。
那孩子叫孫濱海,名字就取自她出生的地方。
聽說孩子沒了的時候,劉祝勇還在前線。
她連哭的時間都沒有,咬著牙往前走。
孫繼先一言不發(fā),把那場反掃蕩打得格外狠。
有人回憶說,那次他一口氣連打三仗,連夜不休。
第二個孩子,是1942年冬天在蒙陰天寶山出生的。
天寒地凍,劉祝勇剛生產完沒幾天就又上路。
她得了產后風,發(fā)高燒,拼命跟上部隊。
走到一半,她實在扛不住了,拽著身邊戰(zhàn)士的胳膊說:“你們別管我,我走不動了。
給我兩顆手榴彈,我要是遇敵,就跟他們同歸于盡?!?/p>
幸虧衛(wèi)生隊及時趕到,硬是把她抬了下去,保住了一條命。
這個孩子叫“隨生”。
意思是“隨著革命出生”。
可也正因為這名字,她從一開始就沒過過一天安穩(wěn)日子。
出生沒幾天又被寄養(yǎng),等到1949年寧波戰(zhàn)役快結束,才終于接回父母身邊。
那會兒,孫繼先正在寧波主持軍管。
隨軍小學就在市中心一棟舊樓里改的,條件簡陋,但總算能上學了。
劉祝勇每天忙得團團轉,抽空就去學校看看女兒。
她說:“這孩子太苦了,剛出生就離開我,六年東躲西藏,差點被特務害死。
現(xiàn)在終于可以上學了?!?/p>
沒想到,學校被炸的那天,她恰好不在。
是老百姓沖進廢墟里把孩子挖出來的。
已經晚了。
事后,很多人以為孫繼先會情緒崩潰,但他沒有。
他回家第一件事,是安慰妻子:“反動派快完了。
只要我們堅持住,別的孩子就不用再受這樣的苦?!?/p>
劉祝勇哭了一夜,第二天照常上班。
除了身邊幾個老戰(zhàn)友,沒人知道他們剛剛失去了第二個女兒。
這事兒在檔案里幾乎看不到詳細記錄。
只是有一年軍委整理烈士資料,有人提議把隨生列入烈士名單,被婉拒了。
理由很簡單:她沒穿軍裝。
不是軍人,也不是干部子弟優(yōu)待對象。
但在老部隊里,很多人都記得她。
有個炊事班的老兵說:“那孩子特別懂事,吃飯先讓別人吃,自己最后盛。
她知道自己是將軍的女兒,怕人說閑話?!?/p>
后來有人問劉祝勇:“你后悔嗎?要是早點把她接回來,也許就不會出事了。
她沒回答。
只是拿出一張泛黃的紙,上面是隨生寫的一首小詩,題目叫《等爸爸打完仗》。
就這一張紙,劉祝勇保存了一輩子。
而孫繼先,直到去世前也沒再提過“濱海”或“隨生”。
家里人說,他每年清明都會關起門一個人待半天,不說話。
從那以后,再也沒人這樣叫過“隨生”。
參考資料:
孫東寧,《齊魯烽火 父母姻緣》,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
周燕,《大渡河勇士到導彈司令 開國中將孫繼先》,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11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黨史研究室,《中國抗日戰(zhàn)爭正面戰(zhàn)場作戰(zhàn)記》,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山東文史資料選輯》第68輯,山東省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1992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