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家子弟,若想學習書法,除了搜集古人真跡,還會特命老師指導,以及專門為之撰寫教材,當然皇子的老師,水平自然不能差,尤其是清代,9成以上的高手,被選入宮廷。
就像梁詩正、董誥等,因字跡優(yōu)美,獲得賞識,常與乾隆探討書法,除了上述2位,300年前一位軍機大臣,因書法精妙,作品被選入宮廷,成為“皇子教材”,此人就是黃鉞。
黃鉞,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安徽蕪湖人,幼時父母雙亡,由祖母撫養(yǎng),自小機敏好學,十分癡迷書畫,勤勉練字,奠定良好基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中二甲第六名進士,正式開啟仕途。
黃鉞憑借一手好字,以及卓越才華,官職升遷,而且他為人正直,面對和珅的拉攏,毅然回拒,不惜辭官回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中江書院,在此教書,直到1799年,和珅賜死之后,重新引薦,得嘉慶欣賞。
任湖北、山東、順天等鄉(xiāng)試主考官,步步升遷,官至禮部尚書、軍機大臣、太子少保,于宮內(nèi)教皇子書法,除此之外,黃鉞的字跡,被士林學子視為“圭臬”,與大學士董浩稱“董黃二家”。
不僅繼承古法,他深厚的學養(yǎng),也為之增添儒雅之氣,質(zhì)感高級,水平高妙,譬如欣賞《滕王閣記》,內(nèi)容韓愈所作,黃鉞用楷書抄寫,共有76行,合計500余字,單字約為2厘米。
雖然明清時期,“館閣體”占據(jù)主流,凡是科考學子,必須臨寫,但是黃鉞的字跡,并未受其影響過深,他中后期,堅持以古法為主,臨學“二王”、歐陽詢、蘇軾,以及“趙董”等人,融諸家精髓。
就像卷中楷書,中鋒運筆,起筆和轉(zhuǎn)折處等,則是側(cè)鋒、尖峰并用,既守端莊,又具活力,筆畫的粗細、濃淡等,也對比鮮明,營造出動態(tài)感,通篇典雅生動,完勝當今專家教授,這種水平的字已經(jīng)消失
李瑞清評價:“學小楷者,當從黃左田入,可免獷悍之病”,梁章鉅也記載:“字字精妙,片紙只字,人爭寶之”,此帖凝其精髓,篇幅完整,真跡傳世。
不夸張的說,值得人手必備一幅,學習古人楷法,用筆精準從容,領悟諸家之風,穩(wěn)固基礎,日后臨習歷朝的法帖時,才能從容應對,不會產(chǎn)生弊病。
而今,我們對黃鉞《滕王閣序》,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經(jīng)折裝,裝裱精細,便于翻折、臨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現(xiàn)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此帖極為高清,市面罕見,獨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還原、細膩,所有字體的細節(jié)處理,全都一覽無余,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