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變遷如同時代的變遷,既有延續(xù)也有創(chuàng)新,經(jīng)典的文章會繼續(xù)流傳,而那些被認為不再適合教育發(fā)展的文章也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像《傅雷家書》曾經(jīng)也是廣受推崇,如今卻因為對作者形象問題被移出教材。
一篇文章能否進入教材,不僅取決于其文學價值,還與其思想內涵、教育效果以及時代需求密切相關。
而如今,又一篇大家非常熟悉的課文被移出了語文教材,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材中,令許多家長都印象深刻的《陳涉世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篇新課文。
《陳涉世家》被移除語文教材,理由僅6個字
《陳涉世家》作為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篇目,多年來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學生成長,課本中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僅擲地有聲,更是激勵著無數(shù)平凡家庭的孩子勇于追求、改變命運。
當家長看到這篇文章被移除語文教材后,不免唏噓,甚至忍不住回想起了自己的學生時代:課堂上,學生們津津樂道著文章中提及的歷史故事,甚至有調皮的男生模仿其中魚腹藏書的橋段,“大楚興,陳勝王”的狐鳴讖語。
而這些獨屬于一代人的校園回憶,也隨著這篇文章的落幕而永遠變成了過去式,當家長們惋惜經(jīng)典的消逝時,難免好奇:這次又是什么理由?
而關于《陳涉世家》被刪除的理由,其實只有非常簡單的6個字——“避免學科交叉”,簡言之就是當下的教育體系對學科邊的界劃分有了更嚴格的要求。
《陳涉世家》雖然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素材,但其內容涉及大量歷史事件和人物,容易讓學生在考試中混淆語文和歷史的知識點,因此將其從語文課本中刪除也是從學科規(guī)范和考試導向角度決定的。
而隨著《陳涉世家》的落幕,新課文也隨之揭曉——《天上有顆“南仁東星”》,這篇新課文的主角是“中國天眼”項目的科學家南仁東這位杰出科學家為建造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堅守貴州大山22年,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締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科學奇跡。
這篇新課文通過當代科學家的故事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還有助于培養(yǎng)愛國情懷。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科技發(fā)展迅速,學生需要接觸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的內容,以符合未來的發(fā)展需求。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經(jīng)典,都會形成獨特的集體記憶
但部分家長依舊難掩擔憂:新課文固然也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但《陳涉世家》這類文章的背后,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這篇文章不僅是文言文學習的范例,更蘊含著中華民族不畏強權、追求公平的精神基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質問,更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平民階層對社會不公的反抗意識,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有其價值,可隨著這篇文章的移除,這部分文化基因的傳遞是否會受到影響?這才是家長們真正擔憂的問題。
或許教材更迭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經(jīng)典,都會形成獨特的集體記憶。今天的學生將來會懷念《天上有顆“南仁東星”》,就像他們的父母懷念《陳涉世家》一樣,這種代際差異也是文化傳承中的必然結果。
但至少我們可以確定一點:無論教材如何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和人文情懷的教育目標不應改變。
無論是今天的《天上有顆“南仁東星”》,還是昨天的《陳涉世家》,無論是反抗精神還是科學精神,哪怕形式不同,但本質上都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美好品格,從這個角度來看,教材的更迭不是簡單的替換,而是文化傳承的新形式。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