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彼時的國營文物商店,像是專給外國人開的雜貨鋪。
有時候你揣著現(xiàn)金進(jìn)去,都沒辦法買東西!非得是金發(fā)碧眼的老外,掏出一疊外匯券,柜臺后面的人才肯把玻璃柜擦一擦。
本文配圖僅供參考
現(xiàn)在想想挺有意思,當(dāng)年被當(dāng)作破爛處理的官窯盤子、名人字畫,如今在拍賣行里一個個身價翻得比房價還快。那時候十塊錢就能買到雍正盤子,字畫按堆賣,銅鏡論斤稱。
稍微有點先見之明的,留下來一些官窯、家具,哪怕銀元都行,到后面那也是發(fā)家的本錢。
如今的某些富豪,發(fā)家史的第一章往往就寫著“偶然收藏”,至于為什么是偶然?那就不能多說了。
到90年代,古玩市場剛興起時,和美國的西部淘金熱不相上下。法律條文還沒完善,遍地都是"一眼大開門"。
后來開店的人,基本都是從鏟地皮開始的。他們背著麻袋全國轉(zhuǎn)悠,從鄉(xiāng)下老太太的腌菜壇子底下,扒拉出康熙年的碗。
從廢品站搶救出明清家具,從兒童的“尿壺”上發(fā)現(xiàn)大明宣德年制......
那會兒基建狂潮剛起步,工地野外挖出些什么,消息靈通的販子比考古隊速度還快。
有個老玩家說過,九十年代干這行的,只要腿腳勤快腦子不傻,閉著眼都能賺錢。某些所謂的“大藏家”,并不是眼力多牛,只不過是剛好趕上風(fēng)口而已。
因為90年代真東西多假貨少,玩家們還保持著某種奇怪的誠信:至少騙你的時候會編個像樣的故事。
可惜好景不長,就像所有來錢太快的行當(dāng)一樣,古玩市場很快變成了假貨博覽會。
21世紀(jì)后,剛開始是高仿混著真品賣,后來變成高仿里摻著精仿,現(xiàn)在連地攤上的某些“出土文物”都自帶做舊說明書。
鑒定行業(yè),某些專家的工作就是開證書,至于真假得看你身份。
為何要“放任”贗品的泛濫,而不控制?
拍賣行為何放棄鑒定依據(jù),把圖錄里的“傳承”當(dāng)主力?
貨源,為何被“有意識”的控制向天價的高端市場靠攏?
以前玩家們講究“眼學(xué)”,現(xiàn)在得講究“化學(xué)”,得知道怎么分辨鹽酸泡的和土里埋的。
早期開店的人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是在最火熱的時候進(jìn)場開店的人,有相當(dāng)一部分都被“套牢”,被限制的無法破局。
如今還在古玩市場堅持的小老板們,日子過得就像在走鋼絲。左邊是越來越嚴(yán)的法律紅線,右邊是越來越真的假貨,稍不留神就會摔得粉身碎骨。
以前開店只要有個營業(yè)執(zhí)照就行,現(xiàn)在就不好說了。有個老板跟我抱怨,收件東西跟做賊似的,明明是在市場淘到真東西,但必須探究來源,自己又不是偵探,怎么查?這不是扯淡嘛!
前陣子他收了面銅鏡,結(jié)果被人舉報說是涉案文物,折騰了小半年才證明清白。諷刺的是,最后鑒定出來是個高仿,連文物都算不上。
現(xiàn)在把大門一關(guān),沒有熟客找都懶得開門了。
沒底線的,干脆就做起了贗品生意,直播間里能把故事說出了花, 這下更加劇了人們對古玩行“坑蒙拐騙”的刻板印象。
沒有來源的精品可能犯法,糊口的贗品又涉嫌欺詐。有人問那怎么玩?就去拍賣行或文物商店花大價錢買唄,這不正是某些人希望的嘛。
這行就像個漏水的破船。老一輩的早就坐著救生艇走了,剩下的在甲板上忙著舀水,卻不知道這船還能撐多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