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直面情緒,比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更重要。
這是全職陪娃5年來的感悟,叛逆擺爛的孩子,其實心理也很脆弱。
01
我曾經是一個特別愛講道理的媽媽,每天給孩子灌勵志雞湯,講大道理。
覺得自己很負責,為了孩子盡心盡力,對孩子事無巨細的管控,從錯題分析,到時間管理,目標管理再到KPI的制定。
竭盡全力來引導孩子,心想一定要把孩子的驅動力給薅起來。
可是越用力,越操心,越把孩子學習看得無比重要,甚至比孩子還上心。
結果卻越來越骨感,感覺自己只有抽著小鞭子的時候,孩子才會向前走一步。
等我逼得不緊時,孩子直接就躺平,一步都不肯再往前走了。
這樣的相處模式,讓我特別辛苦和崩潰。每天管娃累得心力交瘁,很多時候還是管不動。
我埋怨孩子自驅力太差了,自覺性根本沒有,這么大人了還要我時刻催著。
該說的都說了,不該說的也說了,累到吐血,都沒起到什么大的作用。
直到后來我意識到一個問題:
我催或不催,孩子都不會做。父母的情緒和評判,也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我便不再操心孩子學習了,后退一步閉嘴。
將更多的時間來關注自我,把大部分精力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
自己怎么舒服怎么來時,我終于不再為孩子每天氣得爆炸,自己也有更多時間忙自己的事了。
02
剛開始閉嘴不管孩子時,也很煎熬,孩子剛開始還不相信,我不會再催他。
但堅持了幾個月,只字不提孩子的學習,也不評判孩子的努力時。
孩子反而主動跟我提起了學習,甚至還問我:
是不是對他失望了?這段怎么都不管他了。
我是這樣答復他的:
媽媽之前拼了命管你,但發(fā)現(xiàn)根本管不住。而且在管的過程中,我氣得爆炸,你也對我忿忿不平。
這肯定是我做得不對,所以我準備把歸屬你的責任和自由選擇權交還給你。我并不是對你失望,而是我不想再干預你的人生了。
孩子聽了我的話后,若有所思,但明顯釋懷和開心了很多。
不過我也告訴孩子:
我不管你并不是拋棄你,而是選擇在你需要我管的時候,再幫助你。這樣你開心,我也沒那么累。
孩子也欣然接受我的解釋與建議,慢慢他也開始制定自己的計劃。
即便他分享計劃給我聽,我也只聽不作任何評判,同時也不會報高期待。
這樣即便孩子說到做不到時,我也沒有什么情緒波動。
閉嘴和后退一步時,也會有新的覺察:
之前自以為是在幫助孩子,但糾正孩子的過程中,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情緒也焦慮化,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情緒失調。
同時,也更清晰一個底層邏輯:
孩子擺爛的一個很關鍵因素,是他們有著自己身的內耗,擔憂與恐懼。想得太多,情緒失調,才會讓孩子行為停滯,找一點輕松的事情來逃避現(xiàn)實。
情緒問題沒得到解決,家長催孩子和管孩子都沒用,更別提激發(fā)孩子自驅力了。
這時家長假裝看不見孩子的擺爛,就是變相溶解對孩子的不滿。反倒讓孩子自己有一個安靜的空間,來溶解和安放自己的緊張與焦慮。
當孩子放慢節(jié)奏,慢慢松弛的時候,思考與認知體系才能慢慢恢復。
03
在孩子擺爛的時候,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一點開心和愉快的事,讓節(jié)奏盡可能舒緩。
這時孩子的情緒就被父母的包容與允許,滋養(yǎng)著。
當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就是自驅力重建之時。
那段時間一遍遍傾聽孩子的吐槽與心聲,一次次認可孩子此刻的擔憂與想上進的心。
其實就是變相給孩子提供一個被接納和被滋養(yǎng)的空間,在情感樹洞里,顯得不那么孤立無援和心灰意冷。
閉嘴的同時,踐行正念養(yǎng)育。從負面事件中洞悉更多的正面動機。
孩子有一點進步,就去及時肯定孩子,尋找孩子有效進步。
孩子做不到時,接納現(xiàn)實,不忽視孩子的感受。
提升自己對痛苦耐受性,優(yōu)先評估自己的情緒,釋放自己的焦慮,盡可能不讓自己的負情緒對孩子產生消極影響。
在與孩子課題分離與各忙各的過程中,也有了新的領悟:
如果家長不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tài)與情緒,就沒辦法幫助與引導孩子。
假裝看不見孩子的擺爛,并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放任,而是先行修復自我,給孩子一個容錯的空間與時間進行自我修復。
后來,孩子就慢慢從擺爛中開始覺醒,自發(fā)主動學習了。
家長要先了解孩子的負情緒的來源,少說多聽,就能減少親子關系沖突,孩子的自驅力會漸次回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