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臨終前竟然叮囑兒子要防范甚至殺掉自己的心腹大將。
這個人就是李勣。
一個被皇帝稱為"古之韓、白、衛(wèi)、霍豈能及也"的絕世名將,為何會讓李世民如此忌憚?
——《壹》——
十二歲殺人的少年,如何成為帝國柱石
李勣曾經(jīng)當(dāng)著滿朝文武的面,說出了一段讓所有人震驚的話,"我年十二三為無賴賊,逢人則殺。"這不是什么英雄傳說,這是一個殺人魔頭的自白。
十四五歲的時候,他更加殘暴。
"有所不快者,無不殺之。"心情不好就殺人,這樣的人,竟然后來成了大唐帝國的棟梁,更可怕的是,他還很自豪。
隋朝末年,17歲的徐世勣(李勣原名)跟著翟讓混瓦崗軍。
這個少年殺手,很快就展現(xiàn)出了超越同齡人的政治嗅覺,瓦崗軍剛起步時,翟讓想就近打劫,徐世勣直接反對,"附近是您與我的家鄉(xiāng),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不宜侵擾。"
這話聽起來很仁義,但接下來的話,暴露了他的真實想法。
"宋、鄭兩州地近御河,商旅眾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一個17歲的少年,已經(jīng)懂得了政治正確和經(jīng)濟效益的平衡。
翟讓聽了,立刻采納,瓦崗軍從此發(fā)家致富。
大業(yè)十三年,李密設(shè)下"鴻門宴",要殺翟讓,徐世勣也在被殺名單上,宴會開始,刀光劍影,翟讓當(dāng)場被砍死,徐世勣被亂軍砍傷,差點喪命。
關(guān)鍵時刻,王伯當(dāng)救了他,這一刀,砍醒了徐世勣。
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亂世中,忠誠比能力更重要,李密殺了翟讓后,表面上信任徐世勣,實際上開始疏遠他,把他派到黎陽,美其名曰重任,實則是邊緣化。
徐世勣心里清楚,但他沒有反抗, 他在等機會。
河南、山東發(fā)大水,每天餓死數(shù)萬人,徐世勣向李密獻計:"天下大亂,本來就是因為饑荒,如果我們現(xiàn)在攻取黎陽倉,就有成就大事的希望了。"
這一仗,改變了歷史走向。
徐世勣率領(lǐng)五千人馬,一天之內(nèi)攻破黎陽倉,開倉放糧,災(zāi)民蜂擁而來,瓦崗軍一夜之間從五千人變成數(shù)十萬人。
但徐世勣明白,李密已經(jīng)不信任他了, 機會來了。
——《貳》——
一次完美的政治投資
武德元年,李密敗了,魏徵寫信給徐世勣,勸他投降唐朝。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眾數(shù)十萬,然而一敗不振,卒歸唐者,固知天命,有所歸也。今君處必爭之地,不早自圖,則大事去矣!"
這封信,讓徐世勣看清了形勢, 但他的選擇,震驚了所有人。
徐世勣決定投降唐朝,但不是以自己的名義,他對副將郭孝恪說:"這里的民眾、土地,皆是魏公所有,我若上表獻地,是利用主公的失敗來邀功求取富貴,這樣我會感到羞恥。"
"不如將我們所轄郡縣的土地、戶口、兵馬等送交魏公,請他獻給大唐。"
這一招,堪稱政治教科書,唐高祖李淵聽說后,震驚了,"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真是一個純臣啊!"立刻賜國姓李氏。
從此,徐世勣變成了李勣。
李密死后,李勣做了一件事,讓所有人刮目相看,他上表懇請李淵,要親自收葬李密的尸身,唐高祖看到李勣如此傷悲,以為他念及故主之情,同意了。
李密送葬那天,李勣與瓦崗軍舊將身著喪服前去相送。
這一幕,傳遍天下,從此,世人皆知李勣為人忠貞,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一切都是精心設(shè)計的政治表演。
——《叁》——
兩種不同的史書記載
關(guān)于玄武門之變前李勣的態(tài)度,史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舊唐書》說,李勣明確支持李世民:"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請申犬馬之力!"
但《資治通鑒》的記載完全不同。
"世民猶豫未決,問于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問于行軍總管李勣,勣辭,世民由是重二人。"司馬光為什么選擇后一種記載?
他在《資治通鑒考異》中說,這樣記載"有益風(fēng)化"。
真相可能更加復(fù)雜,李勣當(dāng)時面臨一個兩難選擇,支持李世民,如果失敗,全家危險,不支持李世民,如果他成功,自己也沒好果子吃。
最聰明的選擇就是不表態(tài)。
李世民問他,他推辭,既不得罪太子黨,也不得罪秦王府, 這就是政治智慧,結(jié)果證明,李勣的選擇是對的, 李世民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更加信任他。
武德四年,李勣參與了決定唐朝命運的虎牢之戰(zhàn)。
鄭州司兵沈悅要獻出虎牢關(guān),李勣夜間埋伏,一舉拿下這個戰(zhàn)略要地,竇建德率十余萬大軍來救王世充,李世民和李勣以少勝多,全殲竇建德主力。
這一戰(zhàn),奠定了唐朝統(tǒng)一天下的基礎(chǔ)。
回到長安后,論功行賞,李世民為上將,李勣為下將,但李勣心里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有多么重要。
貞觀七年,晉王李治遙領(lǐng)并州大都督,李勣被任命為并州大都督府長史,這個安排很有深意,李治雖然是名義上的并州大都督,但從來沒去過并州。
實際管事的就是李勣,李勣在并州干了十六年。
期間,突厥多次入侵,都被他擊退。
李世民曾經(jīng)感慨:"隋煬帝不能選賢安民,只知道筑長城來防備突厥。朕現(xiàn)在委任李勣在并州,就使突厥畏懼他的威名逃走。邊塞安靜,難道不是遠遠地勝過筑長城嗎?"
但正是這句話,暴露了李世民內(nèi)心的矛盾。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面臨重新選擇繼承人的難題,關(guān)鍵時刻,李世民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參加者只有四個人: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
為什么要叫上李勣?
——《肆》——
太宗遺命背后的帝王心術(shù)
表面上,李勣是重要大臣,實際上,李世民看重的是他與李治的關(guān)系,李勣是李治在并州的實際輔佐者, 李治能不能當(dāng)太子,李勣的態(tài)度很重要。
會議上,李世民說:"我欲立晉王。"
長孫無忌立刻表態(tài):"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李勣沒有說話,但他的沉默,就是最好的支持,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
他把李治叫到床前,說了一段讓人震驚的話:
"李勣才智有余,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dāng)殺之耳。"
這段話,包含了三層意思:第一,李勣太厲害了,李治可能駕馭不了。
第二,李世民要先貶謫李勣,讓李治后來重用他,這樣李勣就會感恩李治,第三,如果李勣不服從貶謫,說明他有異心,就直接殺了。
為了使李勣忠于李治,李世民將他貶為疊州都督。
疊州在今天的甘肅迭部,當(dāng)時是極其偏遠的地方,從正二品的并州長史,一下子貶到從四品的疊州都督,李勣二話不說,立刻上路。
李世民死后,李治繼位,立刻將李勣召回長安,任命為尚書左仆射。
李勣果然感激涕零,永徽六年,李治想立武則天為皇后,遭到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強烈反對,李治私下問李勣:"朕欲立武昭儀為后,遂良固執(zhí)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dāng)且已乎?"
李勣的回答,改變了歷史:"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這句話,讓李治下定了決心, 武則天成功上位。
徹底滅掉高句麗,這是隋唐兩代皇帝的夙愿,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幾乎把整個王朝搭進去,李勣兵分數(shù)路,水陸并進。
經(jīng)過一年多苦戰(zhàn),終于攻破平壤,俘虜高句麗王。
至此,高句麗滅亡,總章二年十二月,李勣病逝,李治為之悲哭,下令輟朝七日,親自登上宮樓為他送葬,太子李弘跟隨送葬,悲痛到極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