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博物館的青銅器展館里,那些靜靜陳列的青銅器,總是讓人忍不住駐足觀看。
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國寶級文物中,有很多是從太原銅廠即將回爐的廢品堆里撿回來的。讓這些珍貴文物重獲新生的,是一位名叫雷毓祺的普通老人。
雷毓祺是太原銅業(yè)公司的生產(chǎn)總調(diào)度。1964年的一天,他在閱讀《新民晚報》時,偶然看到一篇題為《上海冶煉廠爐前揀選文物》的短文。
這篇文章提到,由于沒有及時挑選出來,很多文物被扔進冶煉爐,造成了巨大損失。雷毓祺不禁想到:我們廠每年從全國各地購進大量廢銅,里面會不會也有文物呢?
這個想法在他心里扎了根,他開始在工作之余留意那些準備回爐的廢銅料。
有一天,他真的從一堆廢銅里發(fā)現(xiàn)了一件特別的小銅“鏟”,形狀奇特,不像普通的工具。他留了個心眼,把這件小東西放在辦公室抽屜里。
過了些日子,山西省博物館的吳連城先生來廠里辦事,雷毓祺拿出那件小銅鏟請他看看。
吳連城仔細端詳后驚喜地告訴他:這可不是普通物件,而是一件西周時期的貨幣,最原始的錢幣之一,屬于國家一級文物。
這個消息讓雷毓祺既興奮又后怕。興奮的是他確實從廢料中發(fā)現(xiàn)了寶貝,后怕的是這么珍貴的文物,差一點就被扔進熔爐化為銅水。
這件事讓他堅定了信心:必須從這些廢銅爛鐵中搶救文物!
雷毓祺對文物原本了解不多,但他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學(xué)習精神。他訂閱了《文物》《考古》等雜志,購買了許多專業(yè)書籍,還經(jīng)常向文物專家請教,慢慢入了門。
特殊年代開始后,許多文物遭到破壞,被當作廢銅爛鐵送到冶煉廠。雷毓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專門成立了一個文物揀選小組,帶著七八個組員,每天在廢銅堆里翻找!
這份工作又臟又累。每次拉來新的銅料,他們就要把麻袋一袋袋倒出來,仔細翻揀。料場里塵土飛揚,夾雜著銅銹味,嗆得人眼睛鼻子都不舒服。手上胳膊上經(jīng)常被劃傷,但沒人叫苦叫累。
他們像沙里淘金一樣,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有時為了找一件可能的文物,要翻遍幾十個麻袋,反復(fù)篩選好幾遍。
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他們的工作。有人覺得他們多管閑事,自找苦吃。還有人懷疑雷毓祺別有所圖,甚至有人去告他的狀,有關(guān)部門為此對他進行了三個月的調(diào)查。
面對這些誤解,雷毓祺心里委屈,但從沒放棄。
他和組員們耐心地向大家解釋保護文物的重要性:“我們不圖名不圖利,就想著為子孫后代留下這些寶貝,讓他們能了解中國的歷史。如果文物在我們手里被毀掉,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
到1972年文物部門恢復(fù)工作時,他們一次就上交了五百多件文物,裝滿了整整一卡車!
20年如一日,雷毓祺和他的團隊經(jīng)手了數(shù)十萬噸廢銅,從中揀選出各類青銅文物3200多件,總重量約50噸。
這些文物中,有商代速父戊提梁卣、西周的原始幣、秦呂不韋少府戈、戰(zhàn)國土勻、漢常方半橢量這五件國家一級文物,還有200多件二級文物和3000千多件三級文物!
所有這些珍貴文物,雷毓祺和他的團隊全部無償上交給了國家,由山西省博物館、太原晉祠博物館等文博單位收藏。
有人估算,按市場價值,這些文物足以重建一個銅廠!但雷毓祺說:“文物的特點是不能再生,能完好地把它們保存下來,不被破壞,是每一位公民的義務(wù)。”
1985年,山西省博物館舉辦了揀選文物展覽,雷毓祺成了名人。國家獎勵了他4000元和一臺黑白電視機,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和稀罕物。
但他把獎金全部捐給了公司幼兒園,電視機也放在職工宿舍讓大家一起看。
退休后,雷毓祺喜歡上了收藏,但他家里找不到一件青銅器。他收藏瓷器、玉器,但絕不碰青銅器。他說:“不能公私不分啊,揀選出來的文物是國家的,我一件也不能拿,這是原則問題?!?/p>
2009年,雷毓祺老人去世,享年八十二歲。他用20年的堅持,告訴我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多么令人動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