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28日,阿來首家授權(quán)《文化藝術(shù)報》連載2025年新書《大河源》。即日起,本報連載茅盾文學(xué)獎得主、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著名作家阿來的全新長篇非虛構(gòu)力作《大河源》?!洞蠛釉础肥前頌槟赣H河作的深情傳記?!洞蠛釉础芬浴饵S河源傳》為題首發(fā)于《十月》雜志2025年第1期,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時更名為《大河源》。阿來一路追溯黃河源頭,行走在高原,也行走在歷史和地質(zhì)變幻的深處,為這片土地和我們的文明喚醒記憶、接續(xù)血脈。黃河,我們的母親河,在阿來筆下,我們再次看到她青春的樣貌,重新感知她的體溫和心跳。作品以地理地質(zhì)層面國家重大考察的科學(xué)資料作參考,用詩性語言記述了黃河源區(qū)的自然景觀、地質(zhì)變遷,探究了這片大地的文化記憶,呈現(xiàn)出自然與人文輝映的壯美景觀。
那時,他們也是在這樣的灰色天空下,在冷颼颼的風(fēng)中歌唱的嗎?
時間的長河中,作為一個強大族群的匈奴人已經(jīng)走遠。
山上有堡城遺跡,朋友介紹說,這是吐蕃人當(dāng)年扼守山口險要的據(jù)點。
城中的堡壘已經(jīng)沒有了,但城址還斜掛在陡峭的山坡上,有四方圍墻的印跡,和城中一些人工建筑的痕跡。進城中,拾到手中,是曾經(jīng)在堡壘墻上的石頭,和粘連這些石頭的堅硬泥塊。
往北邊下去一段,遇到一個佛龕,石頭上刻有佛菩薩像。石頭被沾了酥油的手撫摸得光滑油亮。旁有藏文題記,朋友說,其中說到了刻像的時間,確實是在吐蕃人統(tǒng)治河湟和河西走廊的時代。那么,這龕像也成為那座吐蕃舊城的一個旁證。
吐蕃之后,西夏人來過。
蒙古大軍不止一次來過。
冷雨飄飄灑灑,迫使我早點離開。
轉(zhuǎn)身下山,到了峨博鎮(zhèn)上,雨停了。
峨博鎮(zhèn)是227國道與S304的交匯點,昨夜讀縣志,知道了鎮(zhèn)旁有一處元代軍城,扼守青海和河間的要沖。餓了,冷面餅夾了牛肉,邊嚼邊去看峨博古城。古城斜踞在俯視下方道路的坡上,厚實的土夯墻突出地面。墻頭上,風(fēng)吹拂著密集的針茅??h志上有數(shù)據(jù),說這梯形的,下寬上窄的城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城墻殘高6米,寬6米,有東、北、南三門,門寬11米。門均有甕城。甕城寬5米,長8米,呈圓弧狀馬蹄形。
土城墻外還有點將臺、烽燧臺,其上覆滿青草,但輪廓仍依稀可辨。
更老的地方志,《西寧府志》中記載:“其在衛(wèi)治(西寧)西北、永安城西140里,元時筑,今遺亙尚存?!?/p>
峨博,通常寫作鄂博,蒙古語。指的是草原上人工堆起高石堆。有祭壇的性質(zhì)。就是人們在青藏高原常見的瑪尼堆。
在青海行走,常常遇到來自多種語言的地名。比如,祁連是匈奴語。蒙古族人和藏族人,信奉共同的宗教,兩族的人對鄂博特別崇拜,凡是經(jīng)過的人,都要圍著石堆轉(zhuǎn)上幾圈,念誦經(jīng)咒祈求平安,同時會把路上拾來的石頭堆在鄂博上,年深日久,石堆的體積便越來越大,越來越高。這石堆中,還有許多石頭刻了經(jīng)文,或佛菩薩像。
看了古城,沒有再回鎮(zhèn)上。而是去了鎮(zhèn)外草原上,一處牧民的帳房。
喝茶休息,聊天的時候,天放睛了。見主人在草灘上套了一只肥羊回來,又在準(zhǔn)備刀具,看來是要宰了這只羊作待客的盤中餐。我想吃鮮嫩的手抓羊肉,卻不想看一只羊如何鮮血噴涌,如何失去生命,又如何皮肉分離,便帶了相機起身離開。
峨博鎮(zhèn)和祁連山峰之間,有一片寬闊洼地。洼地中有幾座小山。我便去往那里。
我對主人說,我出去看看花。
我確實是去看花。
洼地有些潮濕,有些地方,腳步下去,草皮下會咕咕冒出水來。濕地里的馬先蒿和燈芯草見得多了,直接越過。不一會兒,繞到了幾座小山中最高的那一座跟前。開始爬坡。海拔不算高,3500米上下,腕表顯示血氧還飽和:98。呼吸也平穩(wěn),就是陽光強烈,我向上攀爬。驚到了草叢下做窩的云雀。它們像被彈射出去一樣,一飛沖天。
遇到了第一種認識又不認識的花:刺葉點地梅。
認識,是見過標(biāo)本,或者圖片。不認識,是沒有親眼在自然環(huán)境中見過它原生的樣貌和生動的姿態(tài)。
點地梅是報春花科下的一個屬。主要分布在北溫帶,在中國有六十多個種。這一屬共同的特征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草本;葉全部基生或旋疊狀排列于枝上?;毿?,白色或紅色;萼5裂;花冠高腳碟狀或近輪狀,管短于萼,裂片5,喉部有環(huán)紋或有褶;雄蕊5,內(nèi)藏;子房球形,花柱短;蒴果卵狀或球形,5裂。在野外,我見過七八種了,這一回又增加一種。
我看見它們了。
一株、兩株、許多株,四散在坡上草間。和別種點地梅相比,是它的木質(zhì)粗根。山坡上有些橫斜的隱約小徑,家養(yǎng)的牲畜和野生動物踩踏出來的。每一條小徑內(nèi)側(cè),都有道泥土裸露的矮坎,這種點地梅便把粗壯堅韌的根深扎進這些看起來很是干燥堅硬的土中,把展開的蓮座狀葉片鋪成一個圓圈。圓圈的中央,抽出幾枝挺拔花葶。花葶在點地梅中算最高的,高到15—25厘米。同屬中能和它比高的,可能只有景天點地梅了。花葶上布滿白毛,看上去毛茸茸的,用手摸卻有些扎人。葶的頂端,花開了,一朵傘形花序的花開了。一個花序是十幾朵簇聚的小花。每朵粉紅色的小花,直徑才8—10毫米,長得卻精致完全。五片花瓣圍繞四周,中央生殖系統(tǒng)紅色變深,一個小小開口的深喉,把雄蕊與雌蕊深藏??礃幼酉癫恍枰蟹湟麃韨鞣垡粯印F鋵?,它們是需要的。但那小小的深喉開口,只需一種或兩三種口器細長的蝶或蛾子去探囊取蜜,作為幫它傳粉的獎賞。我等了一陣,想看有沒有某種蝶或蛾子飛臨,卻沒有等到。
再往上,遇到了卷鞘鳶尾。
這是我見過的最矮的鳶尾,也是最孤獨的。每棵植株葉子都貼地,只舉著一朵黃花。其他的鳶尾可不是這樣,它們成叢成片,花葶高舉,相當(dāng)招搖。
為了仔細觀察,我伏身在山坡上??吹街仓昊坑写罅坷先~鞘的殘留纖維,蓬亂的毛發(fā)一樣,向外反卷,這么做,可能起到保濕和保暖作用??赡苁呛0胃?,也可能因為坡地干旱,其根狀莖木質(zhì),短而粗壯。想看看根,刨開一些干土,見根還在往深處扎,在橫著生,怕傷著了它,又把土掩上。
(未完待續(xù))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guān)注我們
責(zé) 編 | 王越美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