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按:你今年看過的電影中新片占多少?讀過的書中新書又占多少?對比之下,相信你也會發(fā)現(xiàn)圖書市場的問題所在。雖然北京開卷上半年零售市場報告顯示,新書碼洋貢獻率相較去年明顯提升,但仍然只有13.87%。小紅書上不少編輯表示,今年新書起印數(shù)再創(chuàng)新低,很多都只有兩三千冊,銷量6000以上就已經(jīng)算是暢銷書了。
開卷報告中還有一項耐人尋味的數(shù)據(jù)——上市當月銷量>100冊但此后各月<100冊的新書品種占比,這一比例正在年年攀升,2024年時已經(jīng)接近25%。這意味著新書銷售周期正越來越短,如果第一個月聲勢沒有起來,基本上就從市場上消失了。
因此,回顧上半年的月度新書榜單,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不少“遺珠”?;蛟S是因為題材并非社會熱點議題,或許是營銷未能及時發(fā)力,或許沒有精準找到目標讀者,這些新書都不在各大媒體、讀書博主的推薦書單之內(nèi),豆瓣評價人數(shù)寥寥無幾,作者、譯者、編輯付出的心血也遺憾落空。
在關注新書資訊的同時,我們也希望大家能夠不時反顧,回頭打撈那些被逐漸遺忘的圖書。在媒體、博主的同質(zhì)化推薦之外,你可以根據(jù)閱讀興趣和圖書品牌主動搜尋,找到一條條獨屬于你自己的幽徑,重新擦亮一枚枚蒙塵的珍寶。
01
有待核實
作者: [法]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出版社: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譯者:賈云
出版年: 2025-1
《有待核實》是尤瑟納爾極為重要的評論隨筆集,內(nèi)含七篇文章,除了其中一篇關注的是舍農(nóng)索城堡及其歷代居住者動蕩不安的生活外,余者皆與文學緊密相關——《羅馬君王傳》、阿格里帕·多比涅的《慘景集》、皮拉內(nèi)西的《想象的監(jiān)獄》分別研究了作品誕生的復雜背景,其折射的作者特質(zhì)、心理動機以及作品本身等諸多值得探討之處;另外三篇關注的則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三位巨擘塞爾瑪·拉格洛夫、康斯坦丁·卡瓦菲斯、托馬斯·曼及其作品。如書名所示,作者希望不帶成見地討論過去的偉大作品和重要時刻,探討我們所能抵達的最遠之處,而無論有意與否,這都將使我們沉思當下和即刻將至的未來——它們也在被“睜大眼睛”觀察著。
02
鳥之云
作者: [美]安妮·普魯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譯者: 陳雍容
出版年: 2025-3
《鳥之云》是美國著名作家安妮·普魯?shù)幕貞涗?,記述了她在美國西部廣袤無垠的天地間,親手筑夢、構建家園的一段歷程?!傍B之云”是一片占地六百四十英畝的懷俄明濕地和草原。
當安妮·普魯首次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正值黃昏時分,天空上掛著一朵形如飛鳥的云,那瞬間的心靈觸動,使她立刻萌生在此地建造一座房子的念頭。
本書始于作家的家族史,之后筆觸一轉,細膩描繪了蓋房過程中的種種波折與收獲。書中還穿插對當?shù)厝宋臍v史的回望,以及作家在此地的鳥類觀察筆記,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情趣與自然野趣,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關于家族、歷史、自然與自我發(fā)現(xiàn)的奇妙旅程。
03
世界懸而未決,但也無關緊要
作者: 巴啞啞
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樂府文化
出版年: 2025-1
《世界懸而未決,但也無關緊要》是由詩人巴啞啞創(chuàng)作的一部詩集,收錄了155首詩歌,其內(nèi)容多聚焦于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致,展現(xiàn)出作者對生活中靈動樸素的思緒的捕捉能力。
樹才、王小妮、陳太勝和劉汀等詩人及學者對巴啞啞的詩歌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她的詩歌不僅僅是生活的折射,更是對語言 本身的一種富有意義的探索。她的詩歌能夠?qū)⒎菜资挛锷仙矫篮蛣尤说木辰?,通過柔軟的心靈將尋常之物包裹,猶如琥珀般讓人感受到超越時空的生命觸動。
這本詩集適合所有詩歌愛好者閱讀,在這本詩集中,讀者可以聽見一顆敏感的心,結識一個誠樸的人,并在巴啞啞的詩行中找到生活的平靜和深刻。
04
更遠的藍奔流
作者: 蘇婭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25-1
這是一部以大理蒼山為主體的自然文學,亦是一部嚴謹而詳實的博物學非虛構作品。
內(nèi)容以蒼山地理現(xiàn)象和自然事物作為敘述對象:森林、鳥類、云和光、巖石、深壑、河川、湖泊、池塘、山脊線、山巔、廢墟、野花和灌木,把在荒野中的經(jīng)歷和感知,融匯到博物學、地理學和氣象學知識中,敘述在自然中如何觀看、如何傾聽、如何觸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這座深沉高聳的山脈就在城市和村莊的邊緣。在地質(zhì)學上,蒼山亦被視為一種交叉、邊界式的存在。
從山麓的小路望向蒼山山脊,山峰與天際相融的遠處,每一支森列的山峰都托著風和冰雪的重荷伸向蒼穹,像重重塔尖,與天空通靈。藍色的湖水在視野中化作一個閃亮的平面。
在自然原生力塑造的無垠空間里,仿佛只有純粹物理的世界與無限的時間是全然袒露的、真實的。
05
黃色的家
作者: [日] 川上未映子
出版社: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出品方: 磨鐵西瓜糖
原作名: 黃色い家
譯者: 連子心
出版年: 2025-7
十七歲的夏天,離開父母聚集在“黃色之家”的少女們,組成新的家庭。她們不能正常工作、租房、甚至購買?機套餐。東京很大,不斷有人涌入。每次發(fā)生的沖突和惡性事件都在提醒她們,總有人凌駕于她們之上,無論是邪惡、智慧還是力量。一天天、一周周、一個月如浪潮般匆匆流逝,就像自動提款機機不停地吐出鈔票,毫不留情地,以容不下任何人感受的勢頭。她們只能互相依靠、互相溫暖,卻為了生存,最終互相利用、互相支配,在貧窮與犯罪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揭開東京霓虹假象下的女性生存暗河,書寫那些沒有身份、隱匿在社會和金錢陰影中的女性故事。通過刻畫少女們的團結與決裂真實展現(xiàn)了在貧困與無依之中誕生的親密情感如何在現(xiàn)實壓迫下變質(zhì)。
06
斯人斯土
作者: 張冠生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副標題: 費孝通的一生
出版年: 2025-4
一本呈現(xiàn)費孝通獨特一生的傳記。
費孝通是中國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其《鄉(xiāng)土中國》《江村經(jīng)濟》《生育制度》等著述已成為經(jīng)典學術著作,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學人。
全書把費孝通近百年人生分三個時段:第一個為1910—1949年,是他成長、留學與以學術揚名海內(nèi)外的黃金時段;第二個為1949—1978年,費孝通從清華園到西柏坡,接受全國院系調(diào)整,到中央民族大學工作,期間參與主持國家“民族識別工作”,在西部許多少數(shù)民族當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帶動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民族學研究者,在學界提出與解決了許多學術和現(xiàn)實問題。但這段時期內(nèi),也被中斷了個人的學術生命。第三個為1978—2005年,費迎來了第二次學術生命,同時也是他政務最為繁忙時期。
全書寫出了一輩子以“秀才”自居的費孝通,在為人為學為政上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的眼睛總是看著世界和中國,心里裝著學術、學生與百姓,他的一生是志在學術、志在富民、志在國家天下認同的一生。
07
山中歲月
作者: [美] 漢娜·科什納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副標題: 在日本小鎮(zhèn)與傳統(tǒng)相遇、與自然相融
原作名: Water, Wood, and Wild Things, Learning Craft and Cultivation in a Japanese Mountain Town
譯者: 雍寅
出版年: 2025-6
美國美食作家在日本本州西部石川縣一個叫山中的偏僻小鎮(zhèn)上生活了四年,記錄下她在這里的體驗和思索。通過學習當?shù)刈钪饕膸追N傳統(tǒng)手藝,參與小鎮(zhèn)居民極富特色的經(jīng)濟和文化生活,她對山中町的山川土地以及依附于這片山川土地的人民有了深入真切的了解。從這個細小的局部,她理解了日本文化獨特性形成的歷史過程,即獨特自然環(huán)境與尊重自然環(huán)境且善于創(chuàng)造的人民之間的互動。
全書分為水,木與野物三大門類,再加上耕作,分別介紹清酒、茶道和溫泉、木旋藝術、漆工技藝、燒炭、木托盤、古法捕獵野鴨、雁皮和紙、捕獵野豬、采摘野菜、種稻谷、種蔬菜和年度祭祀來來祭等。每個章節(jié)后附有作者親手制作過的特色美食詳細食譜,充滿生活情趣。
08
畫作的誕生
作者: [羅] 維克多·斯托伊奇塔
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 六點圖書
副標題: 近代早期歐洲的元繪畫
譯者: 錢文逸
出版年: 2025-1
把繪畫當作藝術品的觀念是一項相對晚近的發(fā)明。本書主要講述歐洲繪畫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即可攜帶、經(jīng)框裱的畫作是何時在歐洲興起,又是如何在近代早期收藏、市場和藝術理論中逐步收獲一種明確自主的審美標識,進而成為西方現(xiàn)代藝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的。作者討論了“元繪畫”的相關理念,揭示了畫作中所隱含的豐富觀念,在西歐藝術史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09
私人生活空間史
作者: [法] 米歇爾·佩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副標題: 在日本小鎮(zhèn)與傳統(tǒng)相遇、與自然相融
原作名: Histoire de Chambres
譯者: 應遠馬/ 呂一民
出版年: 2025-5
這是一本系統(tǒng)性研究私人生活空間之歷史的著作,法國著名文化史學者米歇爾·佩羅跨越社會學、文學、美學等領域,以細致的文獻分析與生動的個人體驗構建西方文化中房間的譜系。我們因種種原因走入房間:出生,休息,欲望,愛情,思考,讀寫,尋找自我,囚禁,疾病,死亡。從臨盆到臨終,房間是生命存在的舞臺,至少是劇場的后臺。在這里,我們摘下面具、褪下衣裝,度過人生的近半時光。房間承載了生活的密度與無限的想象,更是人類精神世界與社會關系的深刻映射。
房間是一個盒子,既真實又虛幻。墻壁、天花板、地板、門窗構成了它的物質(zhì)結構,其體積、形狀、裝飾,則根據(jù)時代和社會階層的不同而變化。避難者、異鄉(xiāng)人、旅行者,國王、修士、囚徒,渴望擁有“自己的房間”的女性,尋求居所的工人,情投意合或同床異夢的夫妻,死亡之床和病人之房……房間不僅是物理空間的簡單劃分,也是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宗教和權力、健康和疾病、肉體和精神、性和愛在其中彼此交織。
房間是見證者,是巢穴,是一張織滿秘密的網(wǎng)。微不足道、過渡性、被隱藏的私人生活空間,在檔案中留下的痕跡少之又少。讓我們跟隨米歇爾·佩羅,跨越黑夜與白晝,一起走進那些各式各樣,并被歷史穿越、分割和遺忘的私人空間……
10
麻將
作者: [美]安妮莉絲·海因茨
出版社: 上海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從東方到西方
原作名: Mahjong : A Chinese Game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n Culture
譯者: 馬奏旦
出版年: 2025-6
麻將是中國最為流行的一種休閑娛樂游戲,大致成型于清末民初。在其百余年的歷史中,不僅在國人之間扮演娛樂、社交溝通的作用,甚至跨越重洋,進入西方社會,成為一款跨越性別和種族的全球游戲。打牌的碰和之聲將上海的美國僑民、爵士時代的美國白人、20世紀30年代的城市華裔、戰(zhàn)時被監(jiān)禁的日裔美國人、猶太裔美國郊區(qū)母親和戰(zhàn)后空軍軍官的妻子聯(lián)系起來,促進不同族裔間交融。
本書是一本講述麻將的起源、發(fā)展和傳播,以及如何影響美國文化形塑的書。作者海因茨教授借助大量歷史檔案、圖片、廣告、口述采訪等資料,為我們提供了一部扎實可靠的物質(zhì)消費史、流行文化史、跨文化研究。通過追溯一款游戲的歷史,作者試圖探討個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造并體驗文化變革。
11
不平等的樣貌
作者: [新加坡]張優(yōu)遠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原作名: 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
譯者: 杜嫣然/楊健偉
出版年: 2025-3
探索社會不平等的深層原因,為每個人創(chuàng)造公平的機會!《不平等的樣貌》是一本直擊社會現(xiàn)實的震撼之作。在新加坡這個看似繁榮有序的國家,隱藏著一系列不為人知的真相。書中以犀利的筆觸,深入剖析了社會各個層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從貧富差距懸殊的生活狀態(tài),到教育、醫(yī)療資源分配的不合理,再到不同階層面臨的巨大機遇鴻溝,都一一展現(xiàn)。作者用真實的案例和生動的故事,讓讀者深切感受到不平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具象化呈現(xiàn)。這本書將喚醒你對社會公平的思考,促使你去探尋改變的力量。
12
靈魂在工作
作者: [意]弗朗科·“比弗”·貝拉爾迪
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從異化到自主
原作名:The Soul at Work
譯者:李小均
出版年: 2025-7
什么是靈魂?什么叫“靈魂在工作”?
21世紀知名思想家比弗認為,靈魂是人之存在的領域,涉及語言、創(chuàng)造力和情感。他認為,當下數(shù)字時代,思維、語言和人類情感已成為資本剝削人們的核心領域,我們正處于一種工作新異化的境況之中……
資本時代一直在鼓吹“沒有欲望,就沒有活力”。資本成功地克服了肉體和靈魂的二元對立,建立了一支勞動力隊伍。我們的靈魂(語言、創(chuàng)造力、情感),一切都被調(diào)動起來,為其謀利。
由此,一種新的異化已經(jīng)生根發(fā)芽:人們普遍自愿加班加點,被手機和屏幕拴住,債務成為一種后現(xiàn)代形式的奴役,人們普遍使用抗抑郁藥來應對無休止的生產(chǎn)壓力。在一個由競爭和積累驅(qū)動的世界里,人們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越來越焦慮和偏執(zhí)的生物,在抑郁的邊緣搖搖欲墜。
因此,以前的條件已經(jīng)擱淺,需要新的思考。而這本書恰是對我們永不停歇的文化中的新異化的反思,也是對 “策反異化”嘹亮呼喚。
13
轉型城鎮(zhèn)
作者:[日]榎本英剛
出版社: 中譯出版社
副標題: 一場應對氣候變化的社區(qū)實驗
原作名:僕らが変わればまちが変わり、まちが変われば世界が変わる卜ランジシ3ン·夕ウンという試み
譯者:朱惠雯
出版年: 2025-2
出于對生命的理解與尊重,一個個獨特的個體自發(fā)凝聚,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整體,他們十多年來的探索經(jīng)驗,也為那些仍在追尋的人們提供了勇氣和靈感。
本書總結了2008年在神奈川縣的藤野地區(qū)(現(xiàn)為相模原市綠區(qū)的一部分)發(fā)起的“轉型藤野”活動經(jīng)驗,這一案例是“轉型城鎮(zhèn)”全球性地區(qū)活動理念的具體實踐。
“轉型城鎮(zhèn)”源于英國小鎮(zhèn)托特尼斯,被迅速推廣至全球。它是一項以“建設可持續(xù)城市”為主題的地方性倡議,旨在探索更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人文精神,創(chuàng)造更加溫和、包容和富有韌性的生活方式,以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引發(fā)的種種挑戰(zhàn)。
14
成為一只蝙蝠是什么樣?
作者: [美] 托馬斯·內(nèi)格爾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原作名: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譯者:張卜天
出版年: 2025-6
《作為一只蝙蝠是什么樣?》是當代著名哲學家托馬斯·內(nèi)格爾于1974年發(fā)表的經(jīng)典哲學文章,在意識研究方面引用極廣,影響力無出其右。本書是其50周年紀念版單行本的中文譯本。
這篇文章開啟了如今廣泛關注意識問題的潮流,使意識成為哲學、心理學和神經(jīng)科學的核心議題;它也促使人們開始認識到非人類生物的意識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內(nèi)格爾認為,意識體驗的本質(zhì)主觀性——即對經(jīng)歷該體驗的生物來說,這種體驗是什么樣——意味著任何試圖用物理術語分析意識的還原主義理論都注定無法成功。因此,物理科學無法提供對現(xiàn)實的完整描述,如果科學要真正理解心靈,就必須超越那種將現(xiàn)實僅僅看作客觀物理的觀念。
在發(fā)表五十周年之際,這篇經(jīng)典文章以單行本重新出版,并附上了一篇新的序言,討論了這篇文章的起源和影響。書中還收入一篇新文章《進一步的思考:心理物理關聯(lián)》。對于《作為一只蝙蝠是什么樣?》一文引發(fā)的問題應當如何回應,內(nèi)格爾在新文章中闡述了自己的思考。他提出:如果我們接受意識的主觀性是不可還原的,那么解決心身問題最有希望的路徑,是尋找心理狀態(tài)與神經(jīng)生理狀態(tài)之間的一種必然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應當通過一種更基本的狀態(tài)來實現(xiàn),這種狀態(tài)既非純粹心理,也非純粹物理,而是將兩者都視為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這種狀態(tài)從外部看是物理的,從內(nèi)部看是心理的,就像我們?nèi)祟愖陨硪粯?。這將是一種一元論形式,要求我們構建新的概念,因為我們目前對“心理”與“物理”的理解,并不涵蓋這種必然聯(lián)系。文章解釋了為什么心理與物理之間的關系可能是必然的,盡管在我們現(xiàn)有的概念體系中,它們看起來只是偶然關聯(lián)。
15
代爾夫特的制琴師
作者: [西] 西蒙·安德烈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夢馬工作室
副標題: 維米爾和斯賓諾莎時代的音樂、繪畫與科學
譯者: 韓燁
出版年: 2025-4
《代爾夫特風景》是17世紀荷蘭畫家卡雷爾·法布里蒂烏斯留給音樂的遺產(chǎn)。在這個鞋盒般大小的空間里,裝著一段歷史。一位坐在店鋪外面樂器攤位旁邊的手藝人正陷入沉思。在午后新教堂的尖頂投下的陰影中,有織補工、賣木桶的人、趕驢的人、斯韋林克的半音階體系,還有斯賓諾莎的哲學理論,他曾在一句批注中說過,悲傷和貪圖安逸會削減人類行動的力量。
那幅畫里還有東方航海、壞血病和安東尼·范·列文虎克的顯微鏡,船夫們在運河上運送蔬菜的身影,維米爾為了畫出代爾夫特而走到城市另一邊河岸的腳步聲,制琴師正用龍血為維奧爾琴染色的雙手,磨坊里油花花的軸,惠更斯和笛卡爾的書信,放在碎冰上出售的鯡魚,碼頭上縫補船帆的人。也許就在那個讀信的清晨,或是在某個無法預知的黃昏,有人會買下一把維奧爾琴或魯特琴。誰擁有這些樂器,誰便能通過音樂來避免或減輕所有的不幸。
跟隨作者的筆觸,我們走進那個科技繁榮、人文昌盛、開明開放的時代,那個在工作中傾注了所有時間和存在的時代,那個充滿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時代。懂得聆聽,懂得思考,不急于趕在一天的日升日落之前。那是一個全身心付出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