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一句句詩詞穿越時空,激起了現(xiàn)代人對“七夕”的文化記憶與精神力量,更有對純真愛情的浪漫想象與具象表達。往更深處看,“七夕”是升騰著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氣的,而這也是無數(shù)愛情故事棲居的生命之本。
如今,兼具文化內(nèi)涵、浪漫愛情與煙火氣的七夕,也面臨著傳統(tǒng)習俗被淡忘、文化內(nèi)涵被消減、純真浪漫漸消失、生活氣息漸淡漠的困境。何以破局?——凝聚守護共識,堅定文化自信,找回“儀式感”。而“儀式感”往往藏在一個個民俗中?!肚G楚歲時記》載七夕乞巧習俗,“是夕,婦人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yīng)?!?/p>
找回“儀式感”的最大障礙是什么?——代際傳承與守正創(chuàng)新。現(xiàn)代文明稀釋、外來文化沖擊、功利主義侵蝕……這些因素正在打破代際之間的溝通通道、改變文化敘事風格。于此,“文化兩創(chuàng)”為我們開啟了新的思路與實踐路徑。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李時珍嘗遍百草編撰《本草綱目》等古代故事啟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始終流淌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精神血脈——血脈不斷、精神永存。
“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nèi),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東京夢華錄·七夕》如是記載,可以想象宋代七夕節(jié)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磨喝樂”何其風靡。試想一下,七夕之時,推出一款以“磨喝樂”形象為原型的吉祥物,結(jié)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與消費趨勢打造原創(chuàng)IP,或?qū)⒃俅物L靡全國,讓七夕的浪漫愛情與文化傳承永不止息、生生不息。
(作者:鄔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