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期這個充滿變化與探索的人生階段,建立健康的人際邊界不僅是心理成熟的標志,更是保護情感健康的重要屏障。許多青少年陷入“討好型人格”的行為模式——不斷迎合他人、難以拒絕請求、忽視自身需求以換取認可與接納。這種交往方式看似維持了表面和諧,實則暗藏情感危機,可能導致長期的心理耗竭、自我認同混亂甚至抑郁焦慮情緒。本文將深入探討邊界建立與討好型人格的關系,提供系統(tǒng)化的解決方案,幫助青少年重建健康的人際互動模式。
董萍 副主任護師
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護理部副主任兼護理二科主任
副主任護師,中級心理治療師
上海市護理學會第十二屆心理衛(wèi)生專委會委員
主編教材《精神科護理》、《精神科護理技能實訓》、《精神科護理——標準化病人情景模擬培訓教程》
主編 著作《陪TA一起慢慢變老——認知障礙患者家庭照護》
2024年獲中華醫(y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科普創(chuàng)新大賽-優(yōu)秀健康科普作品
討好型人格的深度解析:
為何我們難以說“不”?
1.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機制
討好行為并非天生,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性策略。研究表明,以下幾種環(huán)境因素容易導致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①條件性關愛經歷:當父母或重要他人只在孩子表現“良好”(如成績優(yōu)異、順從聽話)時給予關注和愛,孩子會學會通過討好來獲取愛;
②早期創(chuàng)傷體驗:經歷過情感忽視或虐待的青少年,可能將討好作為生存策略;
③社會文化影響:特別是對女性青少年的“要友善”“要體貼”的社會期待,強化了討好行為;
④低自我價值感: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必須通過不斷付出來維持關系。
2. 討好型行為的心理代價
長期維持討好模式會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
①情感耗竭:持續(xù)關注他人需求而忽略自己,導致心理資源枯竭;
②怨恨積累:表面友善背后隱藏著未被表達的不滿;
③身份認同困惑:“真正的我”被隱藏,逐漸失去自我認知;
④焦慮抑郁風險:研究表明,長期討好行為與焦慮抑郁癥狀呈正相關。
邊界建立的心理學基礎:
為何邊界至關重要?
1. 人際邊界的心理學含義
邊界不是墻,而是門。你可以決定誰在什么條件下可以進入你的心理和情感空間。健康邊界具有以下特征:
①靈活性:能夠根據不同情境和關系調整開放程度。
②清晰性:明確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范圍。
③互惠性:既能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的邊界。
2. 邊界與心理健康的研究證據
大量心理學研究證實了邊界建立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項針對青少年的縱向研究發(fā)現,能夠設立適當邊界的學生,三年后的抑郁癥狀發(fā)生率顯著低于邊界模糊的同伴。神經科學研究顯示,成功設立邊界時,大腦中負責自我感知和決策的區(qū)域活動增強,這與自我效能感提升直接相關。
實用策略:
從討好到平衡的轉變路徑
1. 認知重構,改變思維模式
學會識別和挑戰(zhàn)討好信念。如信念:“如果我拒絕別人,他們就會不喜歡我”,但事實是:“真正喜歡我的人會尊重我的界限。那些因我設限而離開的人,可能本就不是合適的朋友”。如信念:“我必須始終讓所有人開心”,事實卻是:“每個人的情緒是他們自己的責任。我無法也不應該為所有人的情緒負責”。
2. 發(fā)展健康自我對話
練習用“我有權……”句式強化自我價值,如“我有權表達自己的需求”、“我有權拒絕不符合我價值觀的請求”、“我有權優(yōu)先照顧自己的情感健康”等等。
3. 管理設立邊界時的不適感
設立邊界初期,出現焦慮感是正常的,需要耐受焦慮情緒??梢酝ㄟ^以下方式管理:①呼吸錨定法:當感到焦慮時,進行4-7-8呼吸(吸氣4秒,屏息7秒,呼氣8秒)。②情緒暴露練習:從小型拒絕開始,如拒絕額外的調味包,逐步提高難度。
4. 拒絕技巧的分層學習
根據難易程度循序漸進地練習拒絕。①初級拒絕,拒絕低風險場景,如“今天不行,但謝謝你的邀請”、“我需要先檢查我的計劃,稍后回復你”等拒絕的言語。②中級拒絕,拒絕時需要簡單解釋,如“我注意到自己最近負擔很重,所以需要拒絕這個請求”、“這不符合我現在的優(yōu)先事項,但我很感謝你想到我”。③高級拒絕,適用于應對堅持或情感勒索的情境,你可以說“我理解你很失望,但我的決定不會改變”、“如果你繼續(xù)因為這個生氣,我可能需要暫時離開這個對話”。
5. 邊界溝通公式
樹立邊界時,使用“當……我覺得……我需要……”的溝通結構,如“當你未經詢問就用我的東西時,我感到不被尊重,我需要你下次先問我”、“當你開玩笑評論我的體重時,我感到難受,我需要你停止這類玩笑”。這種溝通公式既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又傳遞了自己的情感,又給對方留有余地。
應對挑戰(zhàn),
識別和應對各種抵抗形式
不同的人會對你的邊界設立會產生不同反應。
①被動抵抗型:表面同意,但通過行為表現出不滿,如冷戰(zhàn)、拖延。應對策略是保持前后一致性,不因對方的被動攻擊而放棄邊界。
②主動挑戰(zhàn)型:直接質疑或挑戰(zhàn)你的邊界,如使用“你太敏感了”、“這有什么大不了的”等話語,應對策略是使用“破唱片技巧”,即平靜重復邊界,避免被拉入辯論。
③情感勒索型:使用愧疚感操縱,如“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這種表達方式抵抗,應對策略是明確識別并命名這種行為“我感覺你正在讓我在照顧你和照顧自己之間做選擇”。
維持邊界:
長期實踐與自我關懷
1. 預防邊界疲勞:維持邊界需要心理能量,以下策略可以幫助防止邊界疲勞。
①定期自我檢查:每周花時間評估自己的邊界狀態(tài),哪些領域感到耗竭。
②設立邊界儀式:如每周有一個“不斷絕日”,專門用于恢復和自我照顧。
③建立支持系統(tǒng):與理解并支持你邊界設立的人保持聯(lián)系,分享挑戰(zhàn)和成功。
2. 自我關懷實踐:邊界設立是與自己建立愛和尊重關系的過程,以下實踐有助于強化這種關系:
①邊界設立后自我獎勵:每次成功設立邊界后,給自己一個小獎勵。
②情感日記:記錄邊界設立的成功經驗和學習過程,追蹤自己的成長。
特殊情況處理
1. 家庭中的邊界設立:家庭往往是邊界設立最困難的場所,因為存在長期的行為模式和歷史情感。與父母設立邊界時,使用“我”開頭的陳述句,表達需要而非批評,如“我需要有一些自主做決定的空間”;應對愧疚觸發(fā)語:如父母表達“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時,可以回應“我感激你的付出,同時我需要成長空間”。
2. 數字邊界設立: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給邊界設立帶來新挑戰(zhàn)。我們可以①進行通知管理,關閉非緊急通知,設定查看消息的特定時間。②回應時間預期管理,在社交媒體簡介中注明“可能不會立即回復”。③內容邊界:明確什么愿意分享、什么屬于私人領域。
建立健康邊界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需要持續(xù)練習和自我同情的旅程。每一條設立的邊界,都是向自己發(fā)送的愛的信息:“我值得被尊重,我的需求是重要的?!睂τ陂L期陷入討好模式的青少年,改變可能尤其困難。記住,尋求專業(yè)幫助是勇敢而非軟弱的表現。學校心理咨詢師、心理醫(yī)生或治療師可以提供個性化指導和支持。
真正的連接不是通過討好獲得的,而是當兩個真實的個體相互尊重彼此的邊界時自然形成的。當你開始尊重自己的邊界,你也教會了別人如何尊重你,這是給予自己和他人最珍貴的禮物。
參考文獻
[1]趙麗敏.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J].家庭生活指南,2025,41(06):35-36.
[2]方宏琴.青春期心理波動如何正確引導與調節(jié)[J].青春期健康,2024,22(22):40-41.
作者:董萍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護理部副主任兼護理二科主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