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去老丈人家,不帶白酒,只帶顯卡”。
打敗你的不一定是同行,還有可能是跨界者。這句話對于現(xiàn)在的茅臺來說,可是相當有感觸。
繼飛天茅臺價格跌破之后,沒想到茅臺再失一城——股價。曾經坐擁A股股王寶座的茅臺,絕對想不到自己竟然還有被趕超的一天?對手竟然還是八竿子打不著的AI?
誰也想不到就在這兩天,寒武紀的股票突然如同坐火箭飆升,市值沖上6000億,一度超越貴州茅臺。不少人一夜賬戶就多了幾萬幾十萬。
如此之猛,連寒武紀本紀都出來,提醒廣大投資者注意風險。但這并不影響眾人的狂歡。
高盛很快發(fā)布研報,直接將寒武紀目標價上調50%至1835元,換算成市值將高達7700億。連市盈率(股價與每股盈利的比值,用來衡量上市公司股價合理性)都高達500多,相比之下連英偉達都只有57.8。
股價能趕超茅臺,這個寒武紀到底是何方神圣?很多人或許是最近才聽說,在AI芯片領域,寒武紀算是國內極少數從最底層的指令集、架構開始完全自主研發(fā)的AI芯片公司,以此衍生的還有各種稱號如“寒王”“中國版英偉達”。
誰能想到,最初的寒武紀,還是一個無經費、無論文、無人問津的“三無研究”,研發(fā)環(huán)境更是憋屈,團隊把行軍床搬到工位邊,一熬就是一個通宵,甚至連創(chuàng)始人都被說成“不務正業(yè)”。
曾經被人看不起的小透明,竟然逆襲成了如今的“寒王”。很多人覺得,因為AI是現(xiàn)在全民關注的大風口,作為搞AI的頭號玩家,寒武紀得到關注似乎不稀奇。
但問題來了,搞AI概念的公司這么多,為何市值狂飆如此之猛的是寒武紀?
中科大“網癮少年”,
用10年熬出頭
寒武紀背后的兩個江西男人,始終繞不開"天才" 二字。
畢竟,光從前半生的履歷來看,連小說爽文男主都不敢這么編的。
哥哥陳云霽14歲就入讀中科大少年班,在同齡人還在享受大學生活時,他19歲就參與龍芯3號芯片設計。
小兩歲的弟弟陳天石也是個神話。16歲入中科大少年班,在深度學習算法領域也是天賦異稟,每天干的事就是死磕計算機,說是“網癮少年”也不為過。
兄弟倆有點年代感的童年照
倆兄弟都這么出息,甚至在學習之外還沉迷于打游戲。于是很多人感嘆,他們的父母算是妥妥的中了“基因彩票”。
不過說到這里,還只是個天才關起門來的傳奇故事,能讓無數中國人心情跟著緊密波動,離不開這倆人之后做出一個“叛逆決定”。
當時,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所一次內部匯報中,陳云霽、陳天石兄弟就提出一個大膽構想:做一款AI芯片,解決人工智能對算力的巨大需求。
由于項目過于冷門,很多人連AI是什么都沒有概念,據說兄弟倆連20萬的經費都沒能申請下來。
畢竟連英偉達在當時也還只是賣游戲顯卡。整個全球半導體界都沒在意這個領域,甚至覺得是天方夜譚。
陳云霽回憶時曾感慨:“就像在一片黑暗中摸索,不知道哪里是方向、哪里是出口,甚至不知道有沒有出口。”
很多人以為兩兄弟只是隨便說說,誰也想不到,這個小團隊竟然一直在這個方向默默悶頭搞研發(fā),2015年就研發(fā)出世界首款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原型芯片。
推出芯片還不是小打小鬧,在那個很多人沒聽過AI的年代,陳天石們就敢all in這個“冷門”賽道。甚至在推出芯片的第二年,陳天石直接離崗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始團隊成員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的投資管理平臺中科算源,共同設立了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這也有了寒武紀。
這個時候,英偉達也開始重視AI芯片,甚至大步一跨,成為全球最出色的AI芯片公司,也吃到了第一波AI的紅利。
相比之下,表面上寒武紀的規(guī)模和動作都沒那么高調,更沒有英偉達那么出名,但隨著美國的政策打壓,也讓大家真真切切看到了中國AI芯片的巨大潛力。
2017年9月,華為發(fā)布人工智能手機芯片“麒麟970”,背后竟然就是搭載寒武紀1A處理器!
這一次,讓不少人開始對這個公司真正有了實感。
為了追趕英偉達,
它賭了一件事
然而,好日子卻沒過太久。
靠著華為大客戶,寒武紀一戰(zhàn)成名,還順便洗刷了曾經被誤解的屈辱上了個市。2020年7月,寒武紀成功登陸科創(chuàng)板,首日市值便突破1000億。
然而誰也沒想到,成也華為,栽也華為。很快華為宣布自研芯片,好家伙從客戶一夜變成對手。上市成了寒武紀少有的巔峰時刻,此后多年走上“下坡路”。
賺錢能力上,讓股東相當不開心。2020年至2023年,寒武紀不僅沒能賺錢還不斷虧損。資本市場反應也很快,寒武紀市值一度掉到200多億。
果不其然,寒武紀再次迎來了很多人的質疑:是不是不行了?AI到底是不是噱頭?這倆兄弟是不是圈錢的?
然而僅過幾年沖上6000億的寒武紀,再一次用現(xiàn)實證明:市場還是低估了。寒武紀為何又再次低谷翻盤?
1.狠心死磕一件事,只為活下去
都知道前有英偉達虎視眈眈,后有華為等老大哥爭相競爭,寒武紀創(chuàng)始人卻偏偏不信邪,為了干成中國AI芯片,就賭上一件事:全部身家。
都知道搞AI產品跟搞商業(yè)很難兩全,但陳天石放出豪言,“我們這一代企業(yè)家的使命,是把冷板凳坐熱?!?/p>
他很明白,靠單一智能終端芯片賣給別人風險很高,而且很被動,于是狠心決定——要做就做最難的事:向云、邊、端全場景智能芯片延伸。
在這個思路下,寒武紀開發(fā)了一系列云端推理、訓練芯片,以及邊緣計算產品線,并為所有產品構建了統(tǒng)一的基礎系統(tǒng)軟件和工具鏈。不斷擴展更多的版圖,也給自己找到更多的輸血“大腿”,前五大客戶就貢獻了80%以上的營收,保證能活下去。
2.自虐式研發(fā),只為當“將軍”
光是有人“輸血”還不夠,支撐這場逆襲的,還有十年如一日的“真金白銀”氪金。
夸張到什么程度?在2023年,寒武紀營收7.09億,砸到研發(fā)的錢就高達11.18億,都快是營收的兩倍。
2024年的研發(fā)費用稍微收斂了些,但也占了營收91.3%,為10.72億,792名研發(fā)人員占比近80%。
如此不計上限的投入,換來的是累計申請專利2774項,97%為發(fā)明專利以及在芯片領域的一次次技術突破。
與此同時,寒武紀也不會放過任何中國人用AI的場景。比如自研MLU-OPS算力調度平臺適配90%國產框架,提升DeepSeek-V3大模型推理效率等,努力在大眾中刷存在感。
如此大的開支下,哪怕寒武紀自2016年成立以來累計虧了50多個億,陳天石也絲毫不掩飾野心,“如果智能時代真的到來,一定會誕生新的巨頭。我不諱言寒武紀想當這個將軍。”
能做到這種程度,寒武紀被人視為中國AI“全村的希望”也就不足為奇。
泡沫還是真底氣,
還得用實力說話
如今,很多人對寒武紀的觀點鮮明地分成了兩派。
一派認為它更需要時代,企業(yè)的能力遠沒有風口的威力更大,估值里泡沫更多;另一派則認為,是因為自己練出了產品護城河,風口的助推只是錦上添花。
很難真正判斷誰對誰錯,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AI風口之下,寒武紀絕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玩家。
如今,在AI行業(yè)有個心照不宣的共識是:國產芯片時代已經來臨。
要知道,以往國內云計算公司尤其是互聯(lián)網公司,一直偏向于采購英偉達的AI芯片產品,然而這種情況,在這些年有了質的改變:以寒武紀為代表的部分國產AI推理芯片,因為同樣可以滿足AI推理計算需求,也開始出現(xiàn)在不少國產公司的訂單上。
IDC研究顯示,2024年中國本土AI芯片的出貨量已超過82萬張。其中國產芯片占比在30%左右。機構預測,隨著AI芯片國產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國產占比到今年年底將進一步升至40%。
因為還是新興行業(yè),現(xiàn)在國產芯片公司眾多,還沒有形成特別明顯的壟斷態(tài)勢,暫時沒有誰能一家獨大。也就是說,誰能提前瞄準下一個AI細分算力風口,誰就能提前搶到更多的機會。
不得不說,寒武紀要想真正打破很多人對它的偏見,還需要像之前一樣,用現(xiàn)實成績單打臉。
首先是在賺錢能力上證明自己。其實,營收能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
寒武紀最近發(fā)布半年報,今年上半年營業(yè)收入28.81億,同比直接增長4347.82%;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0.38億,上年同期凈虧損5.3億,實現(xiàn)了扭虧為盈。
不得不說,這已經是個好的開頭,接下來寒武紀要做的,就是保住盈利勢頭,一邊繼續(xù)賺更多的錢,另一邊把資金子彈投入更多的研發(fā),形成正向循環(huán),也是像英偉達學習。
其次,圈子就這么大,要做好“回頭客”效應。
畢竟,AI芯片早已從過去的小眾概念變成如今的大眾風口,越來越多對手的加入如華為昇騰、海光、昆侖芯等,就意味著寒武紀并不是非它不可的資源。對于客戶而言,性價比和效果才是最關鍵的,而不是看空無一物的估值或融資。
寒武紀還不能掉以輕心,還需要持續(xù)不斷掏出更多的”真家伙”。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在業(yè)內站穩(wěn)腳跟,而不是曇花一現(xiàn)。
畢竟,中國“芯片新王”不稀奇,寶座坐穩(wěn)才是真本事。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