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摻雜念
人活在世上,理應眼界開闊,洞悉人生諸多名利與榮辱背后的真相。眼界狹隘之人,僅見眼前得失,為每一次得失而大喜大悲,彼此爭斗,卻看不清前途所在,不明禍福,不識生死,對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茫然無知,自我在其中迷失,萬千煩惱也隨之而生。而那些懂得放開眼量的人,不會被生活中一時的憂樂所迷惑,因而能夠駕馭生活,而非被生活所困。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懂得放開眼量的人寥寥無幾。這是因為人在世間行走的過程中,所學之物紛繁復雜,好壞交織,善惡難辨。接觸的世界越寬廣,接受的觀念和思想越多,欲望也隨之膨脹,人心逐漸喪失了判斷力,失去了向外探尋和向內求索的力量。
佛家修行注重心無雜念,雖大千世界、世間萬象盡收心中,卻能保持一片空明,無一雜念,此乃修佛之高境界。做人亦是如此,當陷入生活泥沼之際,須善于摒棄雜念,少一念則少一分煩惱,心無雜念猶如赤子之心,尤為珍貴。
昔日,有老者與幼童同住,老者未嘗教授孩童禮儀及處世之道,僅任其自然健康地成長。
有一天,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在一位老者家中借宿,發(fā)現(xiàn)孩子對禮儀一無所知,便悉心教誨他許多禮節(jié)。孩子天資聰穎,很快便掌握了這些禮儀。晚上,當老者從外面歸來時,孩子恭恭敬敬地上前問安。老者頗為驚訝,便詢問孩子:“是誰教會你這些的?”
孩子如實答道:“是今日來訪的那位和尚教導我的?!?/p>
老者聞言,立刻找到僧人,責備道:“和尚你四處游歷,究竟修的是什么心性?這孩子被我收養(yǎng)已有兩三年,幸好一直保持著純真可愛的本性,誰知竟被你一朝破壞!快拾起你的行囊離開吧,我家不歡迎你!”
孩子本應依循天然個性成長,僧人卻用世俗禮儀加以浸染,被老者逐出家門也并非冤枉。人若無識,心境便能清澈;若無知,便能無煩惱纏身。這般處世,方為最本真的生活方式。當然,這僅是一種理想境界,在現(xiàn)實中幾乎難以實現(xiàn)。
每個人從降生于世到長大成人,都會接受各種教育。即使未接受正規(guī)教育,在社會中生存,也必然經歷各種人生磨礪,這些經歷將促使人成長。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無識無知,但在被生活的苦楚糾纏時,可以退回內心,重新找回面對人生的力量。
退回內心并非簡單的逃避,而是一種洞見心性的智慧。只有明了自己真正的心性,才能在抬頭看世界時,保持正確的視角和心態(tài),不被短視迷住心竅。在內心擺正自身位置,才能心無雜念,在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道路上不被外物所惑,筆直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