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diào),是對孩子最溫柔的保護。
我們家有三個孩子,這些年都是由我和隊友兩個人在帶;我的生活重心幾乎都圍繞著他們,每天操心的、忙碌的,也大多是和他們有關的事。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我腦子里肯定全是孩子,見到誰都想聊孩子的事。
其實還真不是。
即使跟好朋友見面聊天,除非對方主動問起關于孩子的一些事情,我一般不會主動聊起關于孩子的事。
并不是我刻意回避,而是我覺得孩子雖然是我的孩子,但他們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我的附屬物,更不是我的談資。
我是真心建議,關于孩子的事情,對外分享得越少越好。
因為我們無法預知,這些隨口說出的話,會在別人耳中被如何解讀、在孩子心里留下怎樣的痕跡。
我們不能簡單地說:“我想說就說,這是我的自由。”
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為孩子的成長負責,也要為他們的形象、邊界和感受負責。
孩子是一個值得被尊重的個體,而不是我們隨口評論的對象。
01
不要放大缺點
很多父母在跟別人聊天時,很自然地就會談論起孩子的“問題”:
“他特別不愛學習”
“他做事總是拖拖拉拉”
“他情緒敏感,動不動就發(fā)脾氣”
“他一點都不懂照顧弟弟妹妹”……
這些話或許確實是事實的一部分,但當我們一遍遍在腦子里想,一次次在別人面前說,這些缺點就會被反復強化,變成我們對孩子固有的印象。
有時候,朋友還會附和你:“確實聽起來挺頭疼的”,這種認同感會在不知不覺中加深你對孩子“就是這樣”的認定。
你可能一邊說著輕松,一邊心里卻越想越糟,回到家,看孩子哪里都不順眼,甚至一點小問題都會讓你爆發(fā)。
我們越是反復強調(diào)孩子的不足,就等于把放大鏡對準那些缺點,不斷放大。
時間久了,這些描述就會變成孩子在你心中的“標簽”,讓你很難客觀且全面地看待孩子。
其實,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完美本來就是成長的一部分。
無論時誰想要“吐槽”,都能說出一大堆不滿,但這些感受,放在心里或家庭內(nèi)部知道就好,沒必要對外宣揚。
與其總盯著孩子的問題反復講,不如試著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優(yōu)點上,多去發(fā)現(xiàn)和激發(fā)他們的長處。
越關注積極面,孩子才越有在可能鼓勵和欣賞中成長得更好。
02
孩子聽得到我們在說什么
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在一開始的時候其實是模糊的。
他們并不了解“我是誰”,很多自我認知,最早是通過父母的語言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我們以為孩子在玩、在寫作業(yè)、在走神,聽不到我們和別人的聊天。
可事實恰恰相反:那些我們以為他們沒注意聽的“順口一句話”,孩子其實聽得比誰都認真。
尤其是當談話內(nèi)容涉及他們時,孩子幾乎是本能地豎起耳朵。他們不會插話,但會默默記在心里。
一句漫不經(jīng)心的評價,可能會深深植入孩子的內(nèi)心,在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形成他們的一種“自我設定”。
而年紀尚小且未全面了解自己的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為自己辯解,更不會說“我不是那樣的”;他們只會完全地信任父母,相信他們說的每一句話。
當他們聽到父母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評價時,他們會在心里對號入座,默默接受:“我就是這樣的人?!?/p>
標簽一旦貼上,孩子就會努力變得“符合標簽”。
你越說他懶惰,他可能就越不想動;你說他沒耐心,他就更容易放棄;你說他學習不認真,他就更不愛學習。
語言,就是父母給孩子最早的“劇本”。
我們口里所說出的話都是帶有力量的,你的話是讓他們背上負擔前行,還是讓他們帶著力量前進,完全取決于我們怎么說。
03
孩子的優(yōu)秀,也不必逢人就說
那孩子的缺點不能說,優(yōu)點總可以說吧?
我的建議是:也別多說。
不要低估了人性的復雜。
如果我們在網(wǎng)絡上看到一個十項全能、成績拔尖、機靈可愛的孩子,我們可能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贊嘆一句:“太優(yōu)秀了!”
但如果那個孩子,是你身邊的同事、鄰居、朋友、親戚的孩子,心里的滋味可能就不太一樣了。
不可否認,有些人會為別人的好而鼓掌;但有些時候,面對身邊人的“特別優(yōu)秀”,人性中那點比較、嫉妒、競爭、失落,是很難完全避免的。
人性天然會有比較心,比較往往不是橫向的,而是縱向的,尤其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之間。
如果你總是在別人面前高調(diào)分享孩子的優(yōu)越,成績好、表現(xiàn)棒、多才多藝、各方面都讓人羨慕;聽在對方耳里,可能就會生出一些微妙的情緒,哪怕嘴上在夸,心里也可能在泛酸。
說到底,刻意展示的“優(yōu)越感”,很容易讓人心生防備,甚至反感。
尤其是在孩子還在成長過程中的時候,被人嫉妒、被背后議論,可能會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與打擾。
真正的幸福不需要讓全世界都知道,能安靜地珍惜和感恩,就已經(jīng)足夠了。
孩子的優(yōu)秀,不是用來博取別人羨慕的資本,而是一份值得我們低調(diào)守護的珍貴禮物。
低調(diào),是對孩子最溫柔的保護。
04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
很多人說起孩子的事時,那種語氣和態(tài)度,就像在評論一件屬于自己的“物品”:“他怎么又不聽話了”“她最近終于考好了”,一副理所當然可以隨意評價的樣子。
畢竟,這是“我”的孩子嘛,我生他養(yǎng)他,當然有權(quán)力說他、評判他、描述他。
并且在不少家庭里,養(yǎng)育者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往往是高度捆綁的。
孩子如果很優(yōu)秀,成績好、懂事聽話、考上好大學、找了體面的工作,家長就會覺得臉上有光,恨不得逢人就講,覺得“孩子的好”就是“自己的榮耀”。
但如果孩子調(diào)皮、不聽話、不上進,甚至做錯了事,家長又會在別人面前反復訴說,好像在證明自己很辛苦、很委屈,借此換取理解和同情。
無論是炫耀,還是抱怨,本質(zhì)上都是將孩子當作了談資。
但我們很少認真想過: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尊、有感受、有隱私權(quán),有權(quán)利被尊重。
他們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不是“可以隨意被講述”的對象。
當我們在未經(jīng)孩子同意的情況下,把他們的優(yōu)缺點、敏感情緒、行為問題拿出來當話題聊,其實已經(jīng)在侵犯他們的隱私了。
就像我們自己也不喜歡別人隨意傳播自己的糗事、隱私一樣,孩子的世界也需要邊界、需要保護。
真正的尊重,是在心里把孩子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而不是一個“代表自己顏面”的工具。
05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也不是我們生活的談資。
他們是一個個有情緒、有尊嚴、有獨立人格的小小個體。
愿我們都能在言語之間,多一份覺察和克制,少一些評判和標簽,給孩子更多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和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