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讀毛姆的時候,心情都很沉重。整個人像是一直在陰沉沉的天氣里,這是我的第一感受,濕答答的,陽光很少,陰暗的,但是卻能直擊心靈的文字,引發(fā)自己的深思。
一、閱讀毛姆初體驗
上一次讀到毛姆作品是《月亮與六便士》。讀完之后,那本書就成了我心中不可碰觸的一部分。不敢輕易再去翻看,怕褻瀆了它,因為它太獨特了,不同于以往的所讀的任何作品。
《刀鋒》這本書也在我的書柜里放了很久。有了這次共讀任務(wù)。已經(jīng)超額完成,還是忍不住拿起了它。假期的時間在游玩的路上,特別慶幸自己帶了這樣一本書,越讀越沉浸的我,甚至在游玩的時候也無暇賞美景,整個人反應(yīng)慢半拍。
夜里十二點半多才到家,還是忍不住讀了一段,早晨很早醒來繼續(xù)讀,一口氣讀完。
短短一天多的時間,我好像跟著毛姆穿越到那時的歐洲、美洲、印度……那么多個角落,體驗了那么多不同的人的人生?,F(xiàn)在寫下這段話的我依然恍恍惚惚。
這本書讀起來不像《太白金星有點煩》那樣的輕松。心情一直都很沉重,書里面有很多人的人生,我都不太能理解。但一想到我正在讀一位70歲的老人,用一生的經(jīng)驗來創(chuàng)造的這樣一個故事,就像是同一位智者對話一樣。
作者將自己的真實身份帶入作品中,感覺更加真實。這本書讓我想到了莎士比亞的《九三年》那本書,同樣也需要帶著敬畏來讀。
二、與《刀鋒》中作品的共鳴點
1.希望像拉里一樣不斷地探尋自己內(nèi)心世界
正在寫下這段文字的我所在的地方,外面又響著歡快的,甚至有些吵鬧也讓人興奮的音樂。是一個組織在開例會,目的是讓員工們興奮起來投入到一天繁重的工作中。而我拋開喧囂內(nèi)心安靜地待在這個地方,沉浸在我自己的世界里。
我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做我喜歡做的事情,進入到群主說的“心流”狀態(tài)。甚至想扔下一切,只做這一件事,什么什么都不管了,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樂。但我終究沒有像拉里一樣放棄世俗的很多東西,還在被現(xiàn)實裹挾著前進。
現(xiàn)在的我還是充滿矛盾的我和糾結(jié)的我,我在問我自己。我要什么?我也希望像拉里一樣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是經(jīng)常會對一些事全情投入直至忘我的狀態(tài)。不管是讀書,學習什么東西,做什么事也好。比如現(xiàn)在我最想做的其實安靜地去一所學校里讀書,不做所有的雜事。
當時讀到林徽因的傳記時,就特別能共鳴,林徽因當年在西南做學問的時候,由于還要兼顧家里的一些瑣事而耽擱了她的創(chuàng)作,也使她傷了身體,狀態(tài)越來越不好了,最終病倒。
2.共鳴點1
書中的這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在拉里談到印度宗教人士對于生命的認識的時候,轉(zhuǎn)述到:
“靈魂不是造出來的,一直便存在著,跟宇宙一樣古老,當他最終消除了七重蒙蔽之后,又會回到他原來的無限中去。就像從大海里升騰到大氣中的一滴水,一場陣雨讓它落到了一洼水潭里,隨后流進小溪。又匯入到江河里,流經(jīng)險峻的峽谷和廣闊的平原,蜿蜿蜒蜒。過了擋道的巖石和道路樹木,直到最后到達他原來的地方,無垠的大?!?。
拉里形容他一個人在野外,能聽到虎嘯的聲音,在疊嶂的山巒里,遠遠地看到湖邊有不同的野生的動物來飲水。而他只是坐在那里靜靜的觀看著,方圓20余里沒有一個人,只有他自己和那些萬物。
拉里一個人在大山里,樹梢上還縈繞著團團霧氣,遠在腳下的湖泊深不見底,陽光從山的豁口處照射過來,湖面上銀光燦然........
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也能沉入到曾經(jīng)去過的一個地方。寂靜的院子,早早起來的我,周圍的一切都在沉睡,遠處是一座大山,空氣有些微涼,鳥鳴的聲音不絕于耳,我就坐在那里,向著太陽,敲打著鍵盤,記錄一下那時的心情。那一刻的我似乎讓自然滌蕩了經(jīng)常焦躁的心,超然外物。
總感慨自己是太陽能的,太陽光會給我力量。我喜歡太陽照在我的身上,期待有一天雖然不能遠離世俗但也可以擁有沉靜的心,做大隱隱于市者。
3.共鳴點2
作者像一個旁觀者一樣看待他認識的這些人,包括他自己。我可能也會這樣。但是發(fā)現(xiàn)自己更多的是用一些傳統(tǒng)的觀念去評判別人。
雖然也總是會發(fā)現(xiàn)別人做得比較好的點,表達由衷的欣賞,但是骨子里會認為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讓自己欽佩。覺得自己好像站到了道德的制高點,可自己做得又怎樣呢?一樣的不完美。而我可能還不太善于反思,不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
通過讀這本書,我隱約感覺到:書中那么多的人物,不管是拉里、艾略特、格雷、伊莎貝爾,包括作者、索菲、蘇珊還有一些短暫出現(xiàn)過的人物,都有他們各自的優(yōu)缺點,是很真實的豐滿的人物,不會只有好或只有壞。讓我反思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挑剔別人,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欣賞。
三、三個困惑
第一個困惑:
有些人物他們的做法我不是很能理解,比如格雷對拉里竟然看不出一絲嫉妒。他明知道他的妻子一直深愛著拉里,從未在內(nèi)心當中真正地放棄拉里,他是怎樣做到如此那般對待拉里呢?
第二個困惑:
拉里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內(nèi)心,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也會做一些在我看來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和蘇珊之間的那段短暫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后來對索菲的感情,這些的出發(fā)點是什么呢?是他希望像佛陀一樣舍身救助別人嗎?
當然,那個時候他可能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他追逐的是什么。但總感覺和他的整個人的行為有些格格不入,他追求的更多的應(yīng)該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探索吧,對生命真諦的渴求!不過后來在他同作者講述印度那段經(jīng)歷的時候我似乎能夠理解了一些!
第三個困惑:
書中對于宗教的描寫,自己還是不置可否的,不知道神秘力量來自哪里。一直是個無神論者的我,雖然深深明白科學的盡頭是玄學,現(xiàn)在的玄學可能是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的未來的科學!但沒有親眼所見,還是不能相信。
總之,在短短的時間快速地讀完這本書,本書沒有《月亮與六便士》那么多戲劇化的矛盾沖突,與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相比拉里的人生還要平凡一些,不過依然像涓涓細流無聲地浸潤著我的心!一樣讓我深??!讀完后久久不能平靜,像是過了一遍別人的人生,這就是讀書的魅力之所在吧!
還有很多沒有能夠思考好的東西,期待與大家交流。
——2025年4月6日暖暖與北京
作者:
暖暖,第6期百日共讀計劃成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