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代名將,治軍有方,英勇善戰(zhàn),屢建奇功,后退隱永州,廣做善事,他“武以定疆、文以化民”的故事,至今令人稱道。
【人物簡介】王德榜(1837—1893):字朗清,湖南永州江華人,是左宗棠麾下湘軍重要將領,抗法名將,被譽為晚清“中興將帥”
如今,在湖南永州江華的王德榜故居,曾經(jīng)恢弘氣派的將軍府只剩得斷壁殘垣,老樹枯藤,庭院中一方孤零零的旗桿石硬挺著主人當年的榮光。王德榜何許人也?他是清末左宗棠麾下湘軍重要將領,抗法名將,被譽為晚清“中興將帥”。
一代名將,治軍有方,英勇善戰(zhàn),屢建奇功,后退隱永州,廣做善事,他“武以定疆、文以化民”的故事,至今令人稱道。
王德榜故居
孤勇悍將
道光十七年(1837)6月3日,王德榜出生在江華碼市鎮(zhèn)黃竹寨村(現(xiàn)碼市鎮(zhèn)竹市村)一戶較為富庶的鹽商家庭,祖上從廣東東莞石排莆心村來湖南經(jīng)商,定居江華碼市竹市村。
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入湖南,15歲的王德榜與其兄散家財辦團練,一眾“子弟兵”打出瑤山抗擊太平軍。三年后他以勇丁的身份加入曾國藩組建的湘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因作戰(zhàn)勇猛升任哨官。之后,克瑞州,收衢州、處州,戰(zhàn)婺源,復浮梁、景德鎮(zhèn),升任湘軍營官。
咸豐十年(1860),王德榜徙防玉山,歸左宗棠指揮。此后受左宗棠直接調遣,參與剿捻、鎮(zhèn)壓陜甘回民起義,駐防西北。
光緒元年(1875),王德榜統(tǒng)領“恪靖定邊軍”西征新疆。他先后參與北疆戰(zhàn)役,攻克古牧地(今米泉)、烏魯木齊等地;指揮達坂城戰(zhàn)役,破阿古柏軍主力;駐防吐魯番,兼管屯田事務,授新疆喀什噶爾提督(未到任,由劉錦棠接替)。
光緒七年(1881),王德榜調入京城,教練火器、健銳諸營,兼興修永定河水利。因厭倦官場紛爭中途退隱,攜家眷寓居永州零陵小西門五通街。
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次年,越南戰(zhàn)事危急,王德榜率部抗法援越再度出山。他在江華、零陵一帶招募8營4000新兵,加緊整訓擴充“恪靖定邊軍”。次年三月,開赴廣西龍陽前線。之后,又招募子弟兵2000多人抗擊法軍。
光緒十年(1884),王德榜受命署理廣西提督,率“定邊軍”與法軍直接作戰(zhàn),數(shù)戰(zhàn)告捷。鎮(zhèn)南關戰(zhàn)役中,王德榜率軍迂回法軍側后,切斷其補給線,又從側翼突襲打亂法軍陣型,馮子材、蘇元春趁機率軍正面搏擊,最終擊潰法軍,取得了“晚清對外戰(zhàn)爭唯一全面勝利”。
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年征戰(zhàn),他帶出來的“楚軍”子弟傷亡慘重。他奏報朝廷“永州兒女戰(zhàn)死四千六百五十二人”,請求在永州府修建忠烈祠紀念。
光緒十九年(1893)2月12日,57歲的王德榜因舊傷復發(fā)過早離世。咸豐朝狀元、同治光緒兩朝帝師、軍機大臣翁同龢親撰挽聯(lián):“偉績媲湘陰,葛相祠堂宜配食;清名聞日下,竹王鄉(xiāng)里有公言?!焙V總督張之洞挽道:“功績數(shù)終奇,生未封侯,剩有威名傳絕域;史存人不朽,死無余憾,況留遺愛在黔疆?!?/p>
在晚清的職場上,王德榜打拼很孤單。他屬湘軍左系,是左宗棠的嫡系,但左宗棠派系本身在湘軍中被邊緣化。同時,又因左宗棠與李鴻章的矛盾淪為淮系打壓的對象和犧牲品。
虎臣儒風
王德榜在《重修濂溪書院》自述:“武以定疆,文以化民,此吾輩未盡之責也。”王德榜以監(jiān)生入伍,以軍功謀生,他的心里深深地刻著儒家文化的烙印。
他把書院作為文化理想的承載地,征戰(zhàn)之余積極推動書院建設,創(chuàng)辦或捐資的書院達十個之多。
在湖南故里,光緒五年(1879),他擴建江華濂溪書院,增建“邊務齋”,陳列西域輿圖、回部文物,開湖南書院邊疆地理教育先河。據(jù)《永州府志》載,1885-1893年間書院培養(yǎng)舉人9名,遠超此前五十年總和。
光緒十年(1884),王德榜與席寶田共同出資重建永州蘋州書院,并邀請其幕僚周崇傅為首任山長。蘋州書院與岳麓、東山、石鼓并列湖南四大書院。1889年湖南鄉(xiāng)試,蘋洲書院學生8人考選貢生。光緒十二年(1886),王德榜捐資革新長沙求忠書院,推動軍事課程近代化,學院成為甲午戰(zhàn)爭前湖南新式軍事教育重地。
在西北邊疆,光緒元年(1875),王德榜改建甘肅臨夏河州龍泉書院,將回族經(jīng)堂教育納入官學體系,強制阿訇參加儒學考試。光緒四年(1878),他協(xié)助左宗棠仿照長沙城南書院規(guī)制,在烏魯木齊創(chuàng)辦迪化博達書院,把儒家經(jīng)典、《海國圖志》等納入課程。光緒七年(1881),他在新疆哈密主持修建哈密鎮(zhèn)西書院,院內設“屯田策論館”,研究邊疆農(nóng)業(yè)技術。
在西南地區(qū),光緒十一年(1885),王德榜沒收法國天主教堂資產(chǎn)改建青巖書院;光緒十三年(1887),他捐資擴建貴陽正本書院,仿照岳麓書院“忠孝廉節(jié)”堂訓,要求苗疆學子“習兵法與農(nóng)事并重”,將湖湘學術的務實傳統(tǒng)植入邊疆教育;兩年后,他又主導重建貴州思南鳳岡書院。
王德榜好比一個“文化擺渡人”,在漢、瑤、回、苗族間,不斷做著儒學輸入、文化融合的事。左宗棠夸獎王德榜“虎臣有儒風”。晚清經(jīng)學家、文學家王闿運評價:“朗青以武人之軀,行文教之事,使楚風西被,夷俗東漸,亦奇人也?!保ā断婢_樓日記》)。
桑梓情深
從咸豐二年(1852)王德榜少年出征,到光緒十五年(1889)功成回鄉(xiāng)。近四十年奔波征戰(zhàn),故鄉(xiāng)是他的力量源泉和始終掛牽。
他以興盛文脈回報家鄉(xiāng)。同治四年(1865),他在福建按察使任上,與父親王燦羨及江華教諭雷承厚主持修繕江華文廟。同年,他奏請清廷增加江華縣學學額文、武生員各4名,得到批準。光緒五年(1879),他捐銀8000兩擴建江華濂溪書院,并設“寒士廩”資助永州八縣貧寒學子,書院成為湘南瑤鄉(xiāng)的文化地標。光緒十三年(1887),他再次奏請將江華籍貧寒學子納入其建設的貴陽正本書院資助范圍。
同治八年(1869),江華邑紳學子唐為煌、游道南等人于瀟湘源頭江華東河與西河交匯處的豸山之巔,倡建寶塔以鎮(zhèn)文運。寶塔因資金等原因,九年沒有建成。王德榜惜功之未競,光緒四年(1878)他獨資捐建,當年告竣。文塔取名“凌云塔”,祈愿江華學子壯志凌云、金榜題名。
他為家鄉(xiāng)改善交通。家鄉(xiāng)碼市,古稱碼頭鋪,清咸豐年間建集立市。集市緊靠馮河碼頭,店鋪林立,水陸運輸便捷。東來,有山里的杉條、松板、竹木、茶葉、桐油、藥材等山貨;南去,有古道直通“兩廣”,是海鹽、絲綢及一些“舶來品”進入內地的必經(jīng)口岸。
由于連接兩廣的古道很不好走,他出資鋪修江華碼市至廣東清水的10公里石板路,道路沿山坡、田基、村旁修筑,路面用石板或鵝卵石鋪就,每隔十里左右建有涼亭供行人歇腳。同時,疏通碼市至下游務江的河道,使家鄉(xiāng)交通上下通暢。
零陵,當時的永州府所在地,光緒十年(1884),他捐資建設城區(qū)南賢水河與瀟水河交匯處的賢水橋,打通了永州南北交通瓶頸。他出資白銀萬兩在零陵城內建設慈善機構“永善堂”,棲流所、設粥廠、發(fā)寒衣、救濟貧民。作為“武人”,王德榜的桑梓情懷和為善品性著實令人敬佩。
文 | 萬汝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