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張魯庵卷:秦漢遺珍
西泠印社 編 古菲 編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836-8
開本:16開
定價:398.00元
作為海內金石篆刻和印譜收藏的重鎮(zhèn),西泠印社庫房庋藏一直為廣大印人同好所稱道。這些藏品,無一不體現(xiàn)著百廿年來西泠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學”之宗旨和西泠印社社員“愛社如家”之精神。在這皇皇寶藏中,有一人的捐贈可以說是奠定了印社藏品的基礎,他就是張魯庵先生。
張魯庵先生像
張魯庵(1901—1962),初名錫誠,又名英、咀英,號幼蕉,又號魯庵,后以此行,自號四明山人、印泥工人,齋名“望云草堂”。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著名篆刻家、收藏家。
身為當時杭州“張同泰國藥號”與上海“益元參店”的掌門人,魯庵先生雖為藥材巨商,卻志耽風雅,于家業(yè)之外尤嗜金石篆刻。青年時期師從趙叔孺學習篆刻,并終其一生廣搜博集歷代印譜、印章,數(shù)量之多,品位之高,罕有抗衡者,時稱“海內第一家”。
“以書自娛”?。◤堲斺挚蹋?/strong>
《魯庵所藏印譜簡目》書影
此外他精心研制的“魯庵印泥”、所監(jiān)制的刻刀當時亦被行家視為精品。張魯庵先生收藏印章、印譜雖為自娛,但絕不自秘。同好之間的借觀、摹拓,均樂于提供。而對后輩則是不吝提攜,經常主動將其所藏送至后輩家中,以便參考。生前更是多次表示要將自己的收藏無償捐獻國家。
張魯庵印泥研究手稿
1962年4月18日,張魯庵病逝,其夫人葉寶琴遵其生前所囑,將先生所藏433部近2000冊歷代印譜,1525方歷代璽印、流派印章悉數(shù)捐贈西泠印社。其中,有37部印譜、31方印章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347部印譜和1109方印章被鑒定為國家二、三級文物。
張魯庵捐贈明清印譜(部分)
這是西泠印社至今接受的數(shù)量最多的一筆文化遺產,一舉奠定了西泠印社印章、印譜收藏在海內外的翹楚地位。正是這些捐贈,為我們打開了中國篆刻的絢麗圖卷,也為我們保存了一部蔚為壯觀的中國印學史。
張魯庵捐贈的歷代璽印、流派印章包括璽印305方、流派印章1220方。這批印章清單除了西泠印社庫房賬冊外,另有《魯盦獻印清冊》一部?!遏敱Q獻印清冊》共6冊,線裝本,四周單邊,版心上刻“魯盦藏印”,下刻“孝水望云草堂”。第一至第五冊為“各家印”,第六冊為“秦漢銅印”。
《魯盦獻印清冊》書影
《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張魯庵卷:秦漢遺珍》收錄張魯庵捐贈西泠印社藏品中的歷代璽印305方,即《魯盦獻印清冊》第六冊《秦漢銅印》中所著錄。我們發(fā)現(xiàn)庫房賬冊與《魯盦獻印清冊》中的印花排序基本尊重了印章的制作年代,可以看出當年點交人對印史脈絡的清晰把握,故本書編排時完整保留了賬冊的排列順序。
璽印展示印花及印鈕、印面的高清圖像,印鈕和印面過于殘損者不列;并選取部分印鈕、印面作細節(jié)放大呈現(xiàn)。釋文中用“□”表示難以確釋之字。釋文后依次標注時代與尺寸信息。
這批璽印,除28方在中國印學博物館永久陳列外,其余均為首次整理面世。
本書所收錄璽印,有六“新”值得一提。
01
新見璽印文字
古璽印雖然被陸續(xù)發(fā)現(xiàn),總量也不少,但許多印文不能被釋,已釋的又大量重復,加之已釋文字許多已不為近現(xiàn)代所用,所以新釋古璽印文字尤為珍貴。
如“事涕”之“涕”,戰(zhàn)國僅有簡書文字,而無璽文,增此一字,頗具研究和應用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舊釋“王申”的古璽,首字其實是“壬”。改釋后的“壬申”與已見陽文“壬尚”“壬生齊”三方戰(zhàn)國璽,共同證明了在戰(zhàn)國時期已有壬姓。而字書提及的壬姓,所依據(jù)最早文獻為宋。
02
璽印文有新構形
有些古璽印,其印文早已熟見,現(xiàn)在又有新構形、結字獨特者出現(xiàn)。
如“省”,為璽文增一印例,字形也獨特。
“王傷”,次字隸定作“傷”。字書“傷”異體字無“偒”,又“偒”讀音為dàng、tǎng,釋義亦無關“傷”。漢印有“郁傷禹印”,第二字字形為“偒”;陳介祺藏“公傷安漢”“劉去傷印”“公孫去傷”,“傷”字字形均為“偒”;流派印中有高邕作“天下傷心男子”印,第三字字形為“偒”;類似的還有王榮斌的“寒山一帶傷心碧”。
03
借高清照片得新釋
有一部分殘損嚴重或較嚴重、鈐朱印蛻不易辨認印文的璽印,通過高清實物照片,可以看到不少殘留線痕,從而可以釋出印文,或有助于可靠地證實印文。
如“于止·臣于止”,陽文“于”雖殘斷得不成樣子,但借助高清照片,能依稀新見到草蛇灰線。
04
想其原貌,知其嬗變
有些璽印殘損嚴重或較嚴重,通過高清實物照片可以推想其大致的原樣和殘損變形的過程。
如“軍假司馬”,從照片看,“軍”“司”二字上橫的缺失均由印邊嚴重剝泐所致,而“軍”字左下、“馬”字右上、“假”字左下諸線條的變粗、模糊以致粘搭,皆是印面表層的銹蝕造成,“假”字右下的表層由中心到邊緣的漸進式磨損,形成坡面,致使“假”字右下的線條漸細,乃至印面完全不能鈐出。失去了原本的邊緣,大印變小,方印趨圓;印文線條或沖出邊際,或貼邊代邊,或變細。因殘損而產生完全別樣的古拙效果。
05
遙想封泥當年
秦漢印章,原本就是用以鈐封泥的。有些印因印面漫漶了,剝泐了,但其陰線溝底依舊完美,在高清照片中深而見壁見底,給今人新的感受。
如“軍司馬印”,比較實物照片和紙上鈐朱,可以發(fā)現(xiàn):一是“軍”字的右上角,看似轉折處隨形而呈圓轉態(tài),實際上,其線條溝底仍是較方峻的直角。也即是說,漢代時人們用印,所看到的封泥線條形態(tài),更多的是方角。二是“印”字爪部的三斜筆,觀其線條溝底,就是細挺的三筆,不是混搭在一起的,更沒有什么三角形。
06
秦漢印的多樣美
印章的設計布局精妙且有奇思佳構,或因殘損而展現(xiàn)另類的新美感。
如“張最私印”,鑄印,線條溝深,而腐蝕發(fā)生在相對淺層的表面,故鈐封泥會有更清晰的識讀效果,而鈐朱印蛻形成的線條互相搭粘,形成所謂“并筆”效果,實中見虛,也很有藝術感。
“張崇”,剛柔相濟,方圓互用。尤以擅用圓曲線在字法上大膽開創(chuàng)為漢印中罕見。
1944年張魯庵輯所藏秦漢私印之工整者100方,成袖珍本《秦漢小私印選》二冊。而此印譜之價值,如趙叔孺《序》中所言:“其私印文字較為工整,后之學者多取資于是。所謂學于古乃有獲也?!?/strong>于初學者而言,更易于模仿借鑒。
今《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張魯庵卷:秦漢遺珍》采用“原石高清照片+印蛻”的方式,官私俱有,以305方的成書體量,旨在展示張魯庵收藏之“勤且富”的同時,延續(xù)《秦漢小私印選》的初衷,為廣大篆刻學習者提供豐富而又易于模仿的范本。
《魯盦獻印清冊》第六冊《秦漢銅印》隨書附于其后,以便讀者學習使用。
此外,本書還收錄古菲《望云草堂遺珍——記西泠印社藏張魯庵先生捐贈印章、印譜》、莫小不《讀〈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張魯庵卷:秦漢遺珍〉》二文,分別從張魯庵家世、印學貢獻、捐贈西泠及本書創(chuàng)新之處多個方面深入敘述。
《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張魯庵卷:秦漢遺珍》為社藏“張魯庵卷”開篇之作,首次系統(tǒng)展示張魯庵畢生珍藏的璽印精品,后續(xù)將陸續(xù)推出明清流派印、印譜專題,完整呈現(xiàn)這位收藏巨擘構建的中國印章藝術收藏譜系,敬請期待。
注:本文根據(jù)書中文字整理而成。
(點擊小程序即可購買本書)
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張魯庵卷:秦漢遺珍
西泠印社 編 古菲 編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836-8
開本:16開
定價:398.00元
售價:318.00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