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魯迅先生,很多人腦子里是他穿著舊長衫、抽著煙、眉頭緊鎖的樣子。他的伴侶許廣平也回憶說他穿得樸素,甚至有補丁,跟街上普通人沒兩樣。
就讓人好奇了,這么牛的大文豪,領著當時算得上“高階”的工資,日子到底過得咋樣?是真清貧,還是低調的奢華?
魯迅畫像
要弄明白360塊大洋的分量,得先知道這“大洋”在當時能干啥。
根據記載在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能換回沉甸甸的44斤大米。擱現(xiàn)在,普通大米一斤算3塊錢吧,那這一塊大洋的“米力”就相當于今天的132塊錢。
當然用米價換算肯定不準確,要多橫向對比。
肚子餓了,四個人去東來順那樣的老字號涮個羊肉火鍋,熱氣騰騰吃一頓,花一塊大洋就搞定了。
現(xiàn)在四個人去差不多的館子吃頓涮肉,沒個三四百塊下不來吧?這么一比,一塊大洋下館子的“飯力”至少頂現(xiàn)在的300~400元。
民國初年的“老字號”
再日常點,壹角銀毫就能在小蒼蠅館子點個肉菜,再來幾個饅頭,吃得飽飽的。換算到現(xiàn)在,這一毛錢的購買力怎么也得值個二三十塊。乘以十就是一元大洋的購買力。
平均一下,魯迅一個月360塊大洋,單從基本生活品的購買力來看,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10~12萬元左右的人民幣。
如果是從留聲機、照相機乃至于汽車這樣的機械產品來說,因民國的工業(yè)能力薄弱,主要靠進口,那么購買力肯定會大打折扣。
當然,360大洋只是魯迅收入的冰山一角。
色彩復原 1936年的上海街頭
當時上海工廠里的普通工人(非高級技工),起早貪黑干一個月,也就掙3塊大洋。魯迅的工資是他們的整整120倍!就按現(xiàn)在上海最低工資2690元來倒推,那魯迅相當于月入32萬以上。
民國普通學徒工更慘,一年下來可能就攢下3塊大洋。北京的巡警,維持治安也挺辛苦,月薪7塊大洋左右。
小學老師算是有文化的職業(yè)了,月薪10塊大洋。中學校長級別高點,能拿到20塊大洋。魯迅的收入是小學老師的36倍,是中學校長的18倍。
北京中學老師,一個月大約14塊大洋。醫(yī)生、銀行職員這些當時挺體面的職業(yè),月薪大概在40到80塊大洋之間,連魯迅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1936年北平街頭
北大正教授,那是學術界的頂尖人物了,月薪普遍在300到400塊大洋,和魯迅的教育部工資差不多。當時《申報》的主筆陳景韓,月薪300塊大洋。
而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后來月薪能達到600塊大洋。梁啟超在天津辦報,一年凈收入大概五六萬大洋,算下來月均四五千,屬于頂級文化商人。
這么一對比就清楚了,魯迅在教育部拿的這360塊大洋,穩(wěn)穩(wěn)地屬于當時公務員和高級知識分子的頂級收入。用現(xiàn)在的話說,絕對是“金領中的金領”。
還只是魯迅在教育部當“僉事”的固定工資。別忘了,他可是個“斜杠中年”的鼻祖。
魯迅的家用菜譜
根據《魯迅回憶錄》等資料,他同時在好幾所頂尖大學掛職講課。在北大當國文系講師,一周上一節(jié)課,月薪18塊大洋。
在中山大學任教,月薪20塊。在廈門大學當國學研究院教授,月薪25塊。光這些零散的兼課收入,加起來就很可觀。
1924年,光兼課費就超過8000塊大洋,平均下來一個月也有六七百塊,遠超他教育部的基本工資。
他的文章太受歡迎了,稿費標準很高。他自己在日記里寫過,1929年,一筆稿費就拿到了2萬塊大洋!
這是什么概念?一個普通工人一輩子也掙不到這么多。他是名副其實的暢銷書作家加意見領袖!
大量銀元 浙江博物館藏
把這些都算上,魯迅一年的總收入,輕松達到2萬到3萬塊大洋。放到現(xiàn)在,年薪最低也是500~800萬人民幣的高收入群體,妥妥的財富自由。
知道了他這么有錢,再看他“打補丁的長衫”,就明白那更多是個人習慣或者不在意,絕非因為窮。他的生活品質,在當時絕對是頂尖的。
1919年,他看中了北京西城八道灣一套大四合院,有32間房,面積足有500平米。多少錢呢?3675塊大洋。
他當時教育部工資是360塊,也就是說,只用十個月的“死工資”,就能全款拿下!
后來因為和弟弟周作人一家住得不愉快,他又自己掏800塊大洋,在阜成門內買了另一套小點的四合院。這兩處房子都在北京核心區(qū),現(xiàn)在隨便一套都得上億!
魯迅舊居
魯迅是個地道的美食家。他特別喜歡下館子,尤其是有朋友來的時候,覺得在家招待不夠好,就直接拉去北京最好的館子。
有研究者統(tǒng)計過,魯迅常去的北京知名飯館,有名有姓的就多達65家!他最愛去的是宣武門外菜市口邊的“廣和居”,熟到什么程度呢?跟里邊的伙計都混得臉熟,像回自己家廚房一樣。
他還喜歡買點新鮮玩意兒嘗嘗。比如聽說有種法國點心叫“Le biscuit roulet”(車輪餅?),純粹出于好奇,就專門跑去買來試試。
這種對生活細節(jié)的講究和探索欲,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是做不到的。
民國乞丐在向黃包車乞討
魯迅的優(yōu)渥生活,也映照出民國社會巨大的貧富鴻溝。他一個月能掙360塊甚至更多,而為他家干活的老媽子(傭人),一個月工錢才2塊大洋。
北平一個普通四口之家,一個月有12塊大洋就能過得很不錯了,魯迅一個人的工資就能養(yǎng)活30個這樣的家庭。
更別說廣大的農民、車夫、腳夫,辛苦一年下來,可能連有錢人的邊角料都沾不上。
當然不能因此去說魯迅什么,因為那個年代的高級知識分子,確實普遍收入可觀。
1944年重慶富足人家的伙食
魯迅的高薪,是那個混亂年代里,知識精英所擁有的特殊地位和價值的體現(xiàn)。
他針砭時弊,雖然拿著這么高的工資,卻從沒把錢看得太重。你看他穿著打補丁的長衫,卻舍得花大錢買書、資助年輕人、支持進步事業(yè)。
魯迅先生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不是他賺了多少錢,而是他如何用這些錢,把精力和財力都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劇照
他買四合院是為了讓家人住得舒服,他下館子是為了和朋友暢談理想,他拿稿費是為了支持更多年輕人追求進步。
但真正讓他偉大的,是他用這些收入支撐起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這或許就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必過分追求數(shù)字,而要想想怎么讓錢成為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助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