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朝之后,學者普遍認為,書法界走向“下坡路”,不僅正統(tǒng)的筆法、古人真跡,大量消失,當時還推崇“館閣體”,筆畫平整勻稱,端莊規(guī)整,為了科考而生,重在辨清字體,不強調變化性。
明清當作“官方書體”,凡是科考學子,必須學習,正因如此,令原本衰弱的古法,更加微弱,技法不夠純正,藝術氣息也不足,后人普遍覺得,明清法帖不可學,連帶當時的書法家,也統(tǒng)一遭到偏見。
他們聲稱明清書法,水平薄弱,字跡庸俗、丑陋,實際上,并非所有書家,均有這種問題,很多人堅守古法,實力強悍,更有甚者,草書勝過王羲之,此人就是“神筆”王鐸。
雖然王鐸生在明末,且入朝為官,但是他的書法,并未受到“館閣體”侵擾,最善草書,自少時臨摹《圣教序》,對《閣帖》研究,也是極其深入,遍學諸家,深諳古人技法。
沙孟海曾說:“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
戴明皋也評:“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
王鐸的筆法,真正得魏晉真?zhèn)?/b>,其草書野逸、奇宕,質感醇厚,矯正“趙董”柔媚之風,而且王鐸后期,耗時3年,寫出一部書法“教科書”——《瓊蕊廬帖》,乃是崇禎8年至11年,臨摹《淳化閣帖》之中晉唐法帖的手稿。
全篇共有97頁,每頁縱29.8厘米,橫21.2厘米,總長16米,共有3000余字,所摹作品有王羲之、虞世南、孫過庭、狄仁杰等,筆法和風格十分豐富,中鋒運筆,筆勢精到,銜接自然,把每位書家風格,體現的淋漓盡致。
王鐸獨創(chuàng)“漲墨法”,還用楷書筆意,創(chuàng)作草書,同時利用字組排布,充分凸顯字跡的立體感、動勢,相比古人原作,王鐸的字跡生動感更強,細節(jié)變化也顯露,清晰可查,更易臨摹。
王鐸法帖傳入日本后,衍生出“明清調”,將其奉為國寶,還說“后王勝先王”,認為其字超越王羲之,此帖無比精悍,自然更得推崇,可時常臨摹,學習諸家技法精髓,掌握正統(tǒng)筆法,兼得書法藝術的靈活性、自然美。
而今,我們對王鐸《瓊蕊廬帖》,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為手工經折裝,裝裱精細,便于翻折、臨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字體十分高清,市面罕見,獨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還原、細膩,所有細節(jié)處理,全都一覽無余,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