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fēng)起”,不知不覺間今年的三伏天已經(jīng)來到了尾聲,8月19日就將正式出伏,秋高氣爽的金秋也即將開啟。
出伏以后由于三伏天的余溫尚在,因此白天太陽出來以后天氣依然會很炎熱,但是早晚時分已經(jīng)開始逐漸轉(zhuǎn)涼,這個時候正是秋燥比較嚴(yán)重的時候,所以潤燥清火是出伏后飲食的重中之重。
出伏以后民間講究多喝湯水來緩解秋燥,而且這個時節(jié)多喝點湯湯水水,對于滋潤腸胃和養(yǎng)護脾胃都很有好處,所以民間有“出伏一碗湯,不勞郎中幫”的俗語。
出伏以后喝湯也有講究,這個時節(jié)記得:2不喝,3不做,民間的老講究別丟了!
出伏喝湯,記得“2不喝”
一,補品燉的湯不喝
出伏以后早晚天氣涼爽,但是午間天氣依然會比較炎熱,這個時候喝湯講究的是清熱潤燥補水,因此喝湯講究喝點清淡的湯,比如用銀耳、蓮子和秋梨等具有潤燥補水作用的時令食材熬煮的湯。
出伏以后雖然民間有貼秋膘的習(xí)俗,但是這個時節(jié)是不適合食用過于大補,以及熱量高的湯,所以出伏后喝湯,像狗肉湯和羊肉湯,這些容易讓身體燥熱的食材熬煮湯還是不要喝。
二,姜湯
“一年之中,秋不食姜”,出伏以后正是初秋時節(jié),這個時節(jié)天氣燥熱人容易干燥上火,而姜是藥食同源的好食材,可以祛寒除濕是三伏天里很多人都喜歡的食材,尤其是用來熬煮姜湯或制作成姜棗茶。
出伏以后這姜湯就不適合食用了,因為姜湯會讓人燥熱上火,出伏以后講究的是潤燥補水,自然不能喝姜湯了!
出伏后喝湯,記得“3不做”
一,不邊喝湯邊吃螃蟹
“秋風(fēng)起,蟹腳癢”,出伏以后正趕上東海休漁期的結(jié)束,這個時節(jié)海鮮市場上的梭子蟹便宜又美味,很多人都喜歡購買嘗鮮。
出伏喝湯滋潤身體,這個時候就不要邊喝湯邊吃梭子蟹,因為梭子蟹屬于寒涼的食材,喝湯吃梭子蟹不合適,并且喝湯吃梭子蟹也會影響到梭子蟹的鮮味。
二,不喝燙嘴的熱湯
出伏后喝湯講究的就是趁熱來喝,這樣喝出點汗會讓身體特別舒服,也能幫助身體排出身體中的寒氣和濕氣。
不過出伏以后天氣還比較炎熱,這個時候喝燙嘴的熱湯,容易燙傷口腔粘膜外,也很難讓自己下咽,所以這個時節(jié)喝湯還是喝點溫的比較舒服。
三,不把熬湯的食材久煮
很多人喝湯覺得煮是越久越有營養(yǎng),其實這是不對的,尤其是出伏以后喝湯,這個時節(jié)講究清淡溫潤一些,而久煮的濃湯嘌呤多,并且也比較油膩。
出伏后喝湯,食材在熬煮時最好不要超過一個小時,這樣熬出來的湯不僅鮮美,也不至于含有過多的嘌呤。
分享一道【木耳菜豬肝湯】
1.木耳菜摘洗干凈后備用,豬肝剔去白色筋膜后浸泡去血水,然后片成薄片,加入料酒、鹽、胡椒粉和水淀粉抓勻上漿。
2.鍋中入油爆香蔥絲,下入木耳菜煸炒至出水變色后烹入料酒。
3.鍋中添湯,大火燒開后撇凈浮沫,然后轉(zhuǎn)小火。
4.把漿好的豬肝逐片入鍋,用手勺輕輕推散,煮至豬肝全部變色以后,加入鹽和胡椒粉調(diào)味,撒入幾粒枸杞,滴幾滴香油即可出鍋享用。
出伏以后天氣干燥,這個時節(jié)人們?nèi)菀浊镌锷匣?,多喝點湯是民間的老傳統(tǒng),不過記得:2不喝,3不做,民間的老傳統(tǒng)別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