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美譽,它出自“書圣”王羲之之手,是其妙手偶得之作。若要論字跡之妍美瀟灑,《蘭亭序》的確稱得上無敵,但是,要論用筆之自然、筆法之豐富,有一件作品公認超過它,被何紹基盛贊“筆法之佳,當在《蘭亭》之上”,它就是顏真卿的《爭座位帖》。
啟功先生曾臨摹它數(shù)十年,體會其中的篆籀用筆,感慨“隨便一個字,夠?qū)W一輩子了。”《爭座位帖》是“顏氏三稿”之一,也是“三稿”之首,米芾稱之為顏真卿行草書的集大成者:“世之顏行第一書也。”
相比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此作“兼有《祭侄》《告伯》兩稿之奇,情結(jié)不同,書隨之異,所以直入神品,足為《蘭亭》后勁也?!备P(guān)鍵的是,它打破了東晉以來行草的風氣,不再單單求美:“夫不復(fù)以姿媚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為行書之極致?!?/p>
《爭座位帖》作為顏真卿忠骨的象征,筆法、氣格都無可挑剔,全文總計68行、1193字,字徑大小在1至3厘米之間,刻石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墨跡稿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很多網(wǎng)友看來,這幅字如同一幅“丑書”,涂抹修稿比比皆是,但這正說明顏真卿書寫時沒有過于刻意做作的處理,真實反映了篆籀筆法、“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的本來面目。
《爭座位帖》以中鋒行筆為主,起筆多露鋒切入,方勁短促,似刀削斧劈,行筆中提按變化劇烈,橫畫多呈左低右高的斜勢,長橫中段略細卻不失力度。轉(zhuǎn)折處方圓兼濟,“書”“事” 等字的折筆外方內(nèi)圓,既保留了楷書的穩(wěn)健,又有幾分篆隸筆意。收尾厚重飽滿,將作者的憤懣情緒融入筆鋒運動。
結(jié)字欹正相生,單字大小錯落,時而取縱勢,筆畫舒展,時而取橫勢,緊湊凝練,形成視覺節(jié)奏的起伏。疏密對比強烈,中部留白疏朗,四周筆畫密集,向外輻射。字與字之間穿插避讓,通過筆畫的欹側(cè)傾斜形成行氣貫通,使整幅作品在跌宕中保持整體協(xié)調(diào)。
《爭座位帖》的墨色變化與情感波動高度契合,書寫急促處墨色較淡,偶見飛白,枯筆與濃墨交替出現(xiàn),這種“濃枯相生”的墨法處理,體現(xiàn)了書寫時的不加雕琢、心手合一。蘇軾稱“此比公他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tài)”。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fù)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yīng),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