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市場這些年的變化,確實讓人有些話想說。不是刻意唱衰,也不是全盤否定,就是覺得這個行當里頭的一些怪現(xiàn)象,挺值得琢磨。
先說當代藝術,大量畫廊關門歇業(yè),名人字畫的價格也不再像從前那樣高高在上,一度淪落到腰斬的尷尬境地。
炒得夸張的范曾,人們討論最多的不是他的藝術,反而是和美女的八卦,多有意思啊!
但更有意思的是,依然能聽到不少人在大聲叫好,仿佛只要聲勢夠大,市場就能一直熱熱鬧鬧下去。
這種自娛自樂、圈地自萌、出不了海的狀態(tài),在經(jīng)濟好的時候或許能被熱錢托著走??扇缃翊蠹沂诸^都不寬裕,誰還會輕易花大價錢去買一張當代畫呢?
而古董收藏這一塊,更是冷清得讓人有些不適應。民間市場的所謂“活力”,很多時候竟然集中在假貨的流通上。
真東西反而難以出頭,仿品成了香餑餑。有些人甚至覺得,在這個行當里,“行騙”成了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你不能說實話,一說真話,反而可能被罵不懂行、不識貨。大家都想著怎么顯得自己更“聰明”,更“懂經(jīng)”,卻忘了最基本的東西:誠信。
確實,聰明人實在太多了。每個人都在表現(xiàn)自己到底有多“精明”,卻很少有人愿意腳踏實地。
交易的目的,本應是收藏與欣賞,而不只是賺錢。可現(xiàn)實是,藝術品已淪為純粹的投機工具,低買高賣,炒作概念,甚至以假亂真。
這樣一來,市場看似熱鬧,實則空洞??此品睒s,實則脆弱。
如今倒是個照妖鏡的好時節(jié)。當初打著“藝術品金融化”旗號的不少機構,現(xiàn)在不是跑路就是在跑路的路上。
那些把藝術基金包裝成理財產(chǎn)品的聰明人,終究沒算準最大的變量:當韭菜們都買不起的時候,誰還會買抽象的收益權?
以前這個行業(yè)火爆,但卻混亂無序。真假混雜、價格虛高、信息不透明,這些問題一直存在。
如今市場冷清了許多,反而讓人有機會冷靜下來想一想:藝術到底是什么?收藏的意義又在哪里?或許這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洗牌,雖然過程可能會很漫長,但未必是壞事。
或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藝術品不是簡單的商品,它背后連著文化、歷史與情感。
收藏也不只是一門生意,更是一種體驗、一種生活態(tài)度。有時候,掙脫那種被傳統(tǒng)和慣性束縛的思維,反而能讓人更接近藝術的本質。
或許經(jīng)過這番折騰,這個行業(yè)能明白一個道理:藝術市場不是賭場,收藏家不是賭徒。用麻將桌上的心態(tài)玩收藏,最后恐怕連褲子都要輸?shù)簟?/p>
那些堅持做真學問、真鑒定的人,現(xiàn)在反而浮出了水面。雖然他們一直就在那里,只是先前被浪花蓋住了。
走向“慢性死亡”的,恰恰就是那些投機過度的聰明人!
市場總會起起落落,但真正的好東西,時間會為它證明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