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學姐,原創(chuàng)好文,歡迎轉發(fā)分享。
說真的,當我看到這條新聞時,我都懷疑是不是自己看錯了,于是又回去看了一遍。
浙江省紹興市的魯迅紀念館,有一面魯迅先生手夾香煙的網紅打卡墻畫。不少游客來魯迅紀念館參觀游覽時,都會特地到這面墻畫前,點燃打火機或者香煙,然后拍一張“給先生點煙”的打卡照作為紀念。
然而,近日這幅網紅打卡墻畫卻被投訴了,理由令人費解。
近日,一名游客在社交平臺發(fā)文說,這幅魯迅抽煙的墻畫不妥,并于8月22日投訴到了浙里辦,建議將魯迅手夾香煙的動作換成握拳的畫面。
游客的理由是,魯迅先生是坐在自己家抽煙的,但這副墻畫去掉了背景,有引導人到室內聚眾抽煙的嫌疑,不僅危害他人健康,也有誤導青少年的可能。
目前,館方回應正在處理中。
關于這件事,我想淺談幾點個人看法。
第一,家長為何不當場就給孩子正向引導?
魯迅紀念館的墻畫,反映魯迅先生真實的一面,尊重歷史,還原歷史,有何問題?
魯迅紀念館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向后人展示先生生前的生活點滴以及在文學界的斐然成就。如果連他真實的一面都要被人指摘,那修建紀念館的意義何在?
室內抽煙,的確害人害己??墒?,青少年兒童通常都是在家人和老師的陪同下來參觀魯迅紀念館。家長如果考慮到抽煙的不良引導作用,完全可以在現場就及時對孩子進行正面引導。
告訴他們吸煙有害健康,尤其室內吸煙危害最大。然后,再順便告訴孩子,名人名士只是在某方面、某些方面很優(yōu)秀而已,而其他方面跟普通人沒什么分別。
第二,名人名士的確才華橫溢,但也絕非完人。
說魯迅抽煙的這個畫面,會誤導游客入室吸煙,會誤導青少年,下一個,是不是要投訴詩仙李白?李白估計都給嚇醒了,不敢喝酒了!
連普通人都有各種小愛好,何況文人雅士。這還讓我想起,我前兩年寫過的一位哲學教授,復旦大學的王德峰。他每次開講座,都是煙不離手,卻從未讓我反感過。倒不是我喜歡煙,喜歡聞煙味兒,而是單純被他所講的內容所吸引。
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睿智的哲學思維以及幽默的談吐,讓聽課的學生如癡如醉。講到內容的高潮部分,他總會停下來,從外套口袋掏出煙和打火機,會接下來的精彩發(fā)言點燃思緒,這一舉動被網友戲稱:“戰(zhàn)術點煙”。
魯迅先生亦是如此,他是思想家、大文豪,也有一個煙不離手的個人習慣。
只要你稍有留心就會發(fā)現,他的很多照片幾乎都是手夾一支香煙的畫面,有了香煙,魯迅先生會顯得更放松、愜意,似乎香煙就是他的靈感源泉。
魯迅先生的煙癮很大,幾乎已經達到無煙不歡的地步。實際上,除了抽煙以外,他還酷愛喝酒,不過酒量不大,經常喝醉。
據說,魯迅先生還特別愛吃糖,有事沒事兒,兜里都會放幾塊糖,不抽煙時嘴里就會放塊糖。
他的生活做派,就跟寫作文風一樣,直來直去,犀利而不失率真。那一縷青煙,不是對青少年的“誤導”,而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最真實的寫照。
第三,連古人都總結過一條非常精辟的交友法則:人無癖不可交。
古人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p>
一個沒有癖好的人,不僅僅是沒有共同話題這么簡單,他們也很難對生活當中的事物提起興致——內心無聊、精神空白。
所以,這樣的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也往往無法給他人提供情感方面的回應。
一個看上去情緒穩(wěn)定的人,可能只是情緒無能。他們沒有感覺,自然不會關心,也自然不會有任何情緒波動。
說到底,投訴魯迅抽煙墻畫,折射出的不是魯迅的問題,而是我們的教育問題。
紀念館的墻畫能否真正“誤導”孩子?答案是:不會。真正能決定孩子如何理解魯迅的,是父母的態(tài)度,是他們是否愿意在那一刻開口,把歷史還原,將價值觀點撥。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追求“無害”,試圖把所有瑕疵都抹去,留給孩子的就只剩下一個個假象。等他們將來真的面對復雜的現實世界,該拿什么去理解?
魯迅棄醫(yī)從文,是為了揭開社會的病灶。如果他泉下有知,大概只會冷冷地說一句:
“與其投訴我抽煙,不如先學會教孩子們思考?!?/strong>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yī)學編輯的我,現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yè)、有趣、獨特的教育觀點。原創(chuàng)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