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科技發(fā)達,人們富足,自媒體的盛行更是助推了人們獲知世界的能力,也給了很多人表達自我意愿的機會。然而這樣的環(huán)境似乎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幫助書法家推廣書法的同時,也讓一些書法爭議脫離藝術本質,演變成一種社會情緒。
書法,這門深植于華夏文明肌理的傳統(tǒng)藝術,在這片喧囂的沃土之下,卻悄然滋生著一種深刻的時代悖論——技術在彌合距離的同時,也在精神領域劃開了難以丈量的鴻溝;表達的自由在賦予個體權力的同時,也可能助推非理性情緒的肆虐。
書法藝術,便在這樣一種矛盾的環(huán)境中,經受著雙重夾擊:它既被廣泛傳播,又被粗暴審判;既被交口稱贊,又被全盤否定。
“丑書”已經成為當今書壇最具爭議的話題,這一標簽也已遠遠超脫了藝術評價的范疇,膨脹為一種不容置疑的道德指控與情緒宣泄。
諸多享有盛譽、功力深厚的書家,其探索性與個人風格鮮明的作品,在社交媒體碎片化的傳播與快餐式解讀中,被輕易地冠以“丑書”之名。
更堪憂慮者,這種指責并非建立在深入專業(yè)分析或歷史脈絡梳理之上,而是演變?yōu)橐环N簡單的、口號式的貶斥,進而推導出“今不如昔”、“書壇全面墮落”的負面結論。
當深度的藝術探討被膚淺的標簽所取代,當艱苦的技法錘煉被瞬間的情緒宣泄所淹沒,書法藝術的本體——那關乎筆法、墨法、章法的千載積淀與個性才情——便在眾聲喧嘩中黯然失色。
這種泛道德化的批判浪潮,其危害深遠而具體。首當其沖的,是書法藝術生態(tài)的健康與多樣性。當每一位有志于創(chuàng)新的書家都可能面臨“丑書”帽子的無情打壓,當任何一種偏離大眾熟悉風格的探索都可能招致鋪天蓋地的網絡暴力,其結果必然是創(chuàng)造力的畏縮與同質化風險的加劇。
藝術評價的本意在于砥礪精進,然而當批評異化為負面情緒發(fā)泄,它便失去了建設的意義,淪為純粹的破壞。
更為深層的是,這種思潮極大地混淆了公眾的審美判斷。它誘導人們放棄深入的品味與獨立的思考,轉而依賴簡單的二元標簽去認知復雜的藝術現(xiàn)象。
長此以往,公眾的審美感知力恐將趨于惰性與扁平化,最終損害的將是整個社會的人文素養(yǎng)與文化創(chuàng)造力。
然而,歷史的篩子終究是無情的,它終將濾去時代的喧囂與偏見,留下那些真正具有精神重量與藝術價值的作品。當下的輿情紛擾,固然喧囂刺耳,卻未必能左右后世對這一時期書法成就的公正評判。
真正的悲哀之處,或許并不在于后人對我們時代書法“成就”的低估,而在于他們回顧這段歷史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將是那一片“亂”象——那種由非藝術因素激烈攪動、理性對話缺失所導致的混亂局面。
書法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既被時代科技高高托起,又被時代情緒深深困擾。其“悲哀”在于,它在一個本應最為彰顯其活力的時代,部分地迷失于自身所帶來的喧嘩與騷動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