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jù)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chuàng)內容,文中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
前言
近日,紹興魯迅紀念館的一面墻畫意外走紅網(wǎng)絡,畫面中魯迅手夾香煙的形象引發(fā)了不小的關注。
其實,魯迅抽煙這件事在歷史上早有記錄,甚至教科書插圖中也出現(xiàn)過,游客前去打卡拍照,原本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
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幅墻畫竟然遭到了投訴,事情迅速發(fā)酵,甚至引發(fā)了主流媒體的回應,其中《人民日報》也發(fā)表了看法。
那么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投訴者又有著怎樣的背景呢?
一幅墻畫引發(fā)的爭議
時間回到8月下旬,一位孫姓女士在瀏覽社交媒體時,無意間刷到了一段與紹興魯迅紀念館有關的視頻。
視頻中,一名游客站在紀念館外墻的魯迅夾煙畫像前,進行控煙相關的拍攝。
雖然視頻很短,但孫女士看完之后卻感到不安,她認為這幅墻畫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
于是,在8月22日,她通過“浙里辦”平臺正式向紀念館提出投訴,并列舉了多個理由。
她指出,紀念館作為公共場所,每天接待大量游客,其中包括不少青少年,墻上展示魯迅抽煙的形象可能對未成年人造成誤導。
此外,她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原本魯迅抽煙的場景是在書房這樣的私人空間,而如今這幅畫被放置在公眾場合,與禁煙的社會公德不符。
更讓她不滿的是,她對比了原作和墻畫后發(fā)現(xiàn),墻畫中的香煙被放大了,她認為這種改動具有誤導性,應當予以調整。
不僅如此,她還提出了修改建議,認為可以將魯迅夾煙的手勢改為握拳,這樣既保留了人物形象,又能傳遞更積極的象征意義。
然而,她的投訴一經(jīng)曝光,立刻在社交平臺上引發(fā)了熱議。
不少網(wǎng)友提出質疑: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岳飛背上的“精忠報國”是紋身,是否也要抵制?李白的詩中多次提到飲酒,是否也要從教材中刪除?
更多人認為,魯迅抽煙是歷史事實,這縷煙不僅是動作本身,更象征著那個時代文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
面對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應以尊重歷史為前提,不應因個別觀點而輕易修改。
身份被揭露背后的動機
值得注意的是,這位孫女士并非首次進行類似投訴。
她在8月22日以賬號“無味的空氣”發(fā)布文章,標題為“紹興魯迅紀念館吸煙版畫該換”,并同步在“浙里辦”平臺提交投訴。
兩天后,她接受采訪時自稱是“控煙志愿者”,并表示自己查閱了大量魯迅相關版畫,認為放大香煙形象不合理,隨后再次提交投訴。
不過,到了8月26日,她賬號中原先置頂?shù)哪瞧对V文章卻悄然下架,這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疑惑。
隨后,網(wǎng)友開始深挖她的背景,發(fā)現(xiàn)她并非單純的控煙倡導者。
除了“控煙志愿者”這一身份,她還長期關注與煙草相關的爭議話題,并多次舉報公共場所吸煙行為。
而她的社交賬號“無味的空氣”中,有不少關于傳統(tǒng)香煙和電子煙危害的內容。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實際上在推廣一種名為“尼古丁袋”的產(chǎn)品,這種產(chǎn)品在我國屬于違禁品,具有較強的成癮性,且對健康有害。
種種跡象表明,她此次投訴并非單純的公益行為,而是借機獲取流量,以達到推廣自身產(chǎn)品的目的。
表面上看是為青少年健康著想,實則背后藏著商業(yè)利益。
利用歷史人物形象謀取私利的行為,顯然難以獲得公眾的認可。
多方發(fā)聲
圍繞魯迅夾煙墻畫的爭議,很快引起了主流媒體的關注,多家媒體紛紛發(fā)表評論。
《南方都市報》刊發(fā)評論《讓“魯迅夾煙”,天塌不下來!》,指出不能用現(xiàn)代觀念強行套用于歷史事實,更不應以此要求文化機構做出讓步。
《央視新聞》也明確表示,魯迅夾煙的形象是他藝術表達的一部分,不應被隨意否定。
文章指出,孫女士以控煙名義苛責歷史人物,實則是對輿論的綁架。
同時,《央視新聞》還提到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因為一個人的投訴,整個社會都要為此耗費公共資源,這種“一人投訴,全社會吃藥”的情況并不合理。
在眾多聲音中,《人民日報》的表態(tài)最具權威性。
其提出對魯迅相關形象應堅持“尊重魯迅、尊重歷史、尊重藝術”的原則,為公眾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隨后,《人民日報》再次發(fā)表文章強調,歷史人物形象不應成為現(xiàn)代人獲取流量的工具。
8月25日,《人民日報》轉發(fā)了相關文章,進一步明確了立場。
當天晚上,紹興魯迅紀念館也在其官方公眾號作出回應,表示會堅持尊重魯迅、尊重歷史和藝術的原則,不會輕易改變魯迅故里在公眾心中已有的形象。
結語
這場關于魯迅夾煙墻畫的風波,雖然一度引發(fā)廣泛討論,但隨著主流媒體發(fā)聲,事情也逐漸明朗。
歷史事實不應被輕易改動,更不能成為某些人謀取私利的工具。
孫女士本想借控煙名義博取關注,結果卻被網(wǎng)友深挖出真實背景,揭開了她背后的商業(yè)動機。
打著“控煙志愿者”的旗號,實則推廣違禁產(chǎn)品,最終反而落得個輿論反噬的下場。
說到底,這是某些人試圖借助歷史名人熱度博取流量的失敗嘗試。
最后,大家對此事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交流!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wǎng)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1. 澎湃新聞2. 小紅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