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焙竺嫒涠既菀桌斫?,且沒有歧義;唯獨第一句難以讀懂,歧義太多。許多人將“反者”解釋成“循環(huán)反復”;將“動”解釋成“運動”,整句話合起來就是:天道是循環(huán)往復運動的。古人作文喜歡對仗,“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明顯是對仗的,你將“反者”解釋成“循環(huán)反復”,那么將“弱者”又解釋成什么呢?這樣解釋顯然不通。筆者不才,愿意試著將其解釋如下:
我們先將這個句子析成四個成分:“反者-道-之-動”。反者,是指事物的對立面,即不好的一面;道,天道,自然規(guī)律;之,的;動,動力。合起來就是:事物的反面是推動事物前進發(fā)展的動力,柔弱是天道表現(xiàn)出來的功用。也就是說,你的敵人固然可恨,但卻是推動你事業(yè)發(fā)展的動力。這可以在歷史中找到例子。
有個成語叫“臥薪嘗膽”,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苦心孤詣復仇吳國的故事。
公元前四百多年,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率兵進攻越國,為越所敗,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為父報仇,于次年率軍攻越,大敗越軍,將越王勾踐圍困于會稽山上。勾踐采納謀士范蠡之計,暗中賄賂吳國太宰嚭,向夫差乞和,為質(zhì)于吳,遂得以保全生命。
范蠡為了迷惑夫差,還令勾踐親自嘗夫差的大便,夫差大為感動,勾踐因此得以回到越國。
勾踐為了提醒自己時時不忘喪國之恥,親自耕種,臥于柴薪之中,并在座位上懸掛了一只苦膽,坐臥、吃飯時都要嘗一口,然后問自己:“勾踐,你忘了會稽之恥了嗎?”經(jīng)過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養(yǎng)兵備戰(zhàn),和一系列軍事、外交策略,勾踐終于一舉打敗吳國,一雪前恥!成為春秋最后一霸。
在勾踐復國的過程中,軍事謀士范蠡和政治謀士文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勾踐復仇成功后,按照儒家思想,范、文兩人就應該享受高官厚祿、安享余生了。實則不是。從天道規(guī)律來說,此時二人的功名已達極點,再進一步就是低谷,應該及時離開;從人道規(guī)律來說,范蠡、文種聰明絕頂,現(xiàn)在打敗吳國了,留下就是禍患,何況范蠡曾教勾踐嘗試夫差的大便,這是一個君王極大的恥辱,勾踐豈能放過他?因此,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立即抽身離開,隱姓埋名經(jīng)商去了。臨走的時候,給文種留下一封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勸文種快走。但文種舍不得到手的富貴,猶豫不決,結(jié)果被勾踐賜劍自盡。
對于勾踐來說,夫差既是他的敵人,也是他復仇的動力;如果沒有夫差,沒有喪國之恥,他就不會有復仇的動力,就不會成為春秋最后一霸。相反,他復仇成功之后,自己的謀士范蠡、文種又轉(zhuǎn)化為潛在的敵人了。這種福禍相依、互相轉(zhuǎn)化的規(guī)律,“塞翁失馬”就是最好的解釋。
這就是“反者道之動”的例子,不服來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