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舍爾:縱使你再聰明,大腦和眼睛也至少有1個會被我欺騙!
梵高 星夜
荷蘭不少畫家的作品都可以用吊詭來形容,先是如梵高的《星夜》、高更的《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這兩幅如果說屬于“色塊涂鴉”也不為過。畢竟,似乎怎么看都像是夾雜在一起的五顏六色組成圖景;
倫勃朗《在畫室里的藝術(shù)家》
再是如倫勃朗的《在畫室里的藝術(shù)家》、維米爾的《畫室》,這兩位大家的取景都是畫室,以人與物在畫作上的比例看,十分不協(xié)調(diào)——好像畫家是故意為之。作為后人的我們,是不太能明白畫作想表達什么。
維米爾《畫室》
接下來,就是蒙德里安的那些五彩格子。
如果上述這些是完全看不懂的話,有另一些藝術(shù)品則會讓你身處看懂或不懂之間,并且,巧妙地利用技術(shù)使你智慧的雙眼欺騙大腦。
《waterfall》
比如,這樣一幅版畫——
乍一看,好像只是一個瀑布,水嘩嘩的向下流,沒有什么特別的。
再仔細一瞧,才發(fā)現(xiàn)圖中表現(xiàn)的如永動機般的場景是永遠不可能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的。
更不用說右邊頂上的那個立方體,從圖畫上說,它應(yīng)該是三維的,但視覺上又讓你覺得是二維的,割裂整體得到的部分是完全推翻整體的,真是妙不可言。
《圓形極限IV》,木刻,1960
下面這張,圓形圖案中滿是黑色的魔鬼,由于設(shè)計巧妙,對稱感極強,看起來還挺養(yǎng)眼,如果我們再仔細一看,發(fā)現(xiàn)當(dāng)以黑色為底的時候,畫面又驚現(xiàn)了白色的天使,而且滿屏幕都是天使。
天哪,如此一來,天使與魔鬼在視覺上互為映襯,彼此相生,二者果然是一體的。
相信你一定聽過《相對論》,可你看過《相對論》么?
嗯,太神奇了!
把屏幕向左翻轉(zhuǎn)90度,180度,甚至270度,都可以正常這幅畫作!
看來,這是一幅怎么掛都可以的藝術(shù)品——
當(dāng)然,如果你忽略左上角作者簽名的話。
上述作品都出自于荷蘭版畫家M.C.埃舍爾(M. C. Escher,1898~1972)之手。
與文章開篇的那些大家一樣,他也來自擁有太多開創(chuàng)性和獨樹一幟風(fēng)格的荷蘭,埃舍爾一生作品眾多,但都多以平面鑲嵌、不可能結(jié)構(gòu)、悖論、循環(huán)等為特點。
《同心外殼》,木刻,1953
在我看來,他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品都暗涵精心設(shè)計的結(jié)構(gòu),這或許與他的父親是一位土木工程師有關(guān)。
八張臉 1922
首先是他的鑲嵌畫,1922年,他的第一幅平面鑲嵌《八張臉》橫空出世,事實上,圖中的臉根本不只八張,從這里已經(jīng)可以看出他以后的脈絡(luò)。
畫中的人物造型似乎并不是典型西方人形象,有點像西亞或中亞的感覺。
為什么呢?因為他的鑲嵌畫的靈感來自于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
它是一座摩爾人的宮殿,西班牙的格拉納達曾在中世紀一度被他們占領(lǐng),留下了很多建筑瑰寶,其中的這座阿爾罕布拉宮是當(dāng)時的摩爾人在西班牙所有古跡中的精華。
那么,摩爾人是誰呢?
他們通常指的在中世紀時期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島、馬耳他、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
《畫手》,石版畫,1948
于是,當(dāng)我們?nèi)ノ靼嘌缆眯袝r,就可以同時欣賞到羅馬時期的建筑與阿拉伯風(fēng)格的建筑。
埃舍爾曾于1922年來此游歷,王宮中大量風(fēng)格迥異的鑲嵌圖案帶來的視覺沖擊帶給了年輕的他無盡的靈感,于是就有了上文中的《八張臉》。
隨后,埃舍爾的作品讓所有的觀者都仿佛學(xué)會了用另一種角度重新看待世界。
《巴別塔》,木刻,1928
如《巴別塔》,它并不復(fù)雜,卻讓人感受到一種瞬間居高臨下的不勝寒感。
《手持球面鏡》,版畫,1935
《手持球面鏡》,對曲面空間的寫實把握能力非同一般。
1937年的木刻《靜物和街景》
1937年的《靜物和街景》,好像令人身處格列佛的小人國里。
《日與夜》,木刻,1938
《日與夜》,好像兩個不同維度的世界在顏色對比間達成了高度的統(tǒng)一。
《陽臺》,石版畫,1945
《陽臺》,中部的空間好像快要被一種魔力吸出來。
《異度空間II》,木刻,1947
《異度空間》與《畫手》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明顯的“莫比烏斯環(huán)”的特點了。
公元1858年,德國數(shù)學(xué)家莫比烏斯(Mobius,1790~1868)和約翰·李斯丁發(fā)現(xiàn):把一根紙條扭轉(zhuǎn)180°后,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具有魔術(shù)般的性質(zhì)——
普通紙帶具有兩個面(一個正,一個反),而這樣的紙帶只有一個面,也就是說,倘若有一只小蟲,它可以沿著一個直線的方向爬遍整個曲面而不必跨過紙帶的邊緣。這種紙帶就被稱為“莫比烏斯帶”(即,它只有一個“面”)。
換句話說,在一個三維的世界里“出現(xiàn)”了一個二維的世界。
《莫比烏斯帶II》,木刻,1963
1963年的《莫比烏斯帶II》,如果沒理解上面的話,參考圖中螞蟻的行進軌跡,視線走一遍就會有奇跡出現(xiàn)。
另外在補充一種立體的“莫比烏斯帶”——克萊因瓶。
你以為它是三維的,其實,它也可以是“二維”的。
當(dāng)然,大師除了玩對稱(如《越來越小》),玩嵌套(如《畫廊》),還玩過計算機建模(如《同心外殼》)。
《越來越小》,木刻,1956
偶爾抖一些寫實主義風(fēng)格也是傳世之作,如《水洼》,圖中的樹影是樹木在水中的倒影,旁邊用鞋印加以辨識。
《水洼》,木刻,1952
再如《三個世界》,水中的魚,漂浮在水面的落葉和水中的樹及倒影,分明是三個世界,卻在畫面中成為和諧自然的一體。
《三個世界》,石版畫,1955
看這位大師的藝術(shù)品,你會發(fā)現(xiàn),他并非運用了什么開創(chuàng)性的技法,而只是對形象先解構(gòu)再重構(gòu),像萬花筒般可以變幻出無窮的新作品,隨處可見科學(xué)與宗教相互融合的痕跡,稱之為哲學(xué)應(yīng)該也不為過,正因如此,埃舍爾的作品才會顯得那么與眾不同。
《蛇》,木刻,1969
《蛇》是埃舍爾官網(wǎng)上展示的最后一部作品,成于1969年。
《畫廊》,石版畫,1956
相互交織的,不只是畫作中的形象,更是生命、創(chuàng)造、藝術(shù)與文明的永恒。
tip-如果您特別想收藏埃舍爾的畫集or相關(guān)作品。強烈建議選擇國外的原版書籍(英文)、除了可以提升英文水平。更重要的是書籍印刷更高——當(dāng)然,價格也不便宜。目前國內(nèi)相關(guān)譯作的質(zhì)量,我就不好發(fā)表太多觀點了~感激您的理解與支持~?~
參考資料 :貢布里?!端囆g(shù)與幻影》、《哥德爾 艾舍爾 巴赫:集異璧之大成》(很奇怪的中文譯名)、《The Magic Mirror of M.C. Escher》。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