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
目前世界上最著名也是身價最高的藝術(shù)家之一達明安·赫斯特,最近被中國自媒體作者笑話了。
赫斯特在英國辦了一個他的收藏展,內(nèi)容有兩部分,中國賞石和核科學及核戰(zhàn)爭的歷史照片。他還興沖沖地發(fā)布在中國的自媒體平臺。但中國玩石頭的內(nèi)行多,這些石頭被吐槽得體無完膚。
吐槽得對不對呢?從小處看,對的。但換個角度想,卻又未必了。
確實,其中有些賞石未必如介紹的那般具有歷史性。如果是按古代賞石買入的,用國內(nèi)收藏的行話來說就是赫斯特“吃藥了”。這是硬傷,沒啥好說。另有兩項,則見仁見智,值得商榷——
如其中有不少石頭是人工修鑿的。這種手段如今被視為作偽?,F(xiàn)在挑剔的賞石玩家連石皮有點磕都不允許,更別說動鑿子了。不過人工修鑿的賞石,在北宋甚至更早就有,現(xiàn)在北京故宮里還有。古人并不矯情。本來這就是中國古人的行為藝術(shù)+觀念藝術(shù)。馭物而不為物所馭,這才叫藝術(shù)。
還有批評石形不美。中國傳統(tǒng)賞石本來就是對當時主流審美的一種顛覆,尤其米芾、蘇東坡倡導的賞石審美觀念更體現(xiàn)了可貴的多樣性、多角度。要說石形“不美”,傳世僅存的蘇東坡藏石“雪浪石”,就是呆呆的一坨,連形都談不上。但這正是他倡導的“丑”“拙”之美。
我們學藝術(shù),不是越學心越窄,而是越學心越寬,越能理解和接受多樣的世界和多樣的表達。
還有些方面,是我們沒有看懂的。他為什么要辦這樣一個展,把中國賞石和核題材照片放一起?首先,赫斯特是個視覺藝術(shù)家,從視覺的角度,中國傳統(tǒng)賞石“云頭雨腳”的造型,是不是跟原子彈的蘑菇云極為相似?再者,赫斯特也是喜歡玩觀念的,中國賞石是大自然力量的產(chǎn)物,而核科技是人類力量的產(chǎn)物。展覽的主題是《力量和榮耀》,兩者對照,不同力量創(chuàng)造的不同“榮耀”,誰是誰非……
我們平時多么希望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在世界上得以弘揚。遇到個老外能說幾句中文,都會大大地夸贊他中文說得真好!如今有達明安·赫斯特這樣的大IP給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來流量,我們不該首先要夸贊他,鼓勵他嗎?
不是說不可以批評赫斯特這樣的公眾人物。他的藝術(shù)生涯離開爭議和批評就沒有他今天的成功。但也沒必要像班級里的差生發(fā)現(xiàn)班長這次考試考砸了那么興奮吧。何況別人玩石頭的思路,未必與我們一樣。唯其有異,方才有趣。
作為藝術(shù)家,接受藝術(shù)批評是正常的。但我們要找對點位,批也要批在真正的軟肋上。這次赫斯特的軟肋是什么?他一貫的藝術(shù)作品都是顛覆性的,如把巨鯊切片保存在防腐劑中展出,把骷髏頭鑲滿鉆石,用轉(zhuǎn)盤隨機作畫等。他的這些機靈勁兒,在這個展中卻毫無體現(xiàn)。他就像是個循規(guī)蹈矩的學生。
藝術(shù)家實質(zhì)上是征服者。他征服的是視覺觀念,是習慣性思維。這個什么都敢征服的“藝術(shù)混世魔王”,如果將這些石頭也出奇地折騰一番,我倒是佩服他厲害了。但這次,在中國傳統(tǒng)賞石藝術(shù)面前,甚至是那些不入中國玩家法眼的假古董面前,他不敢越雷池一步。我只能佩服老祖宗厲害了。
希望今天的中國藝術(shù)家無愧于祖先。
希望達明安·赫斯特在中國賞石上玩得更好,更嗨。
原標題:《新民藝評|林明杰:不要急著嘲笑達明安·赫斯特》
欄目編輯:吳南瑤 文字編輯:錢衛(wèi)
來源:作者:林明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