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名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冷酷?很多人第一次聽到時,心里都會咯噔一下:難道老天爺真的這么無情,把世間萬物都看作狗嗎?
其實不然,這句話被大多數人誤解了兩千多年。今天咱們就來聊聊什么是“芻狗”,老子到底想通過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芻狗”根本不是咱們平時說的汪汪叫的狗?!捌c”字在甲骨文里,是手持斷草的形狀,所以“芻狗”其實是用草扎成的狗。
在古代,祭祀是國家頭等大事,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需要用到牲畜,但規(guī)格有別:天子用太牢(豬、牛、羊全備),諸侯用少牢(只有豬、羊)。
普通老百姓用什么呢?答案是用狗,因為用不起更大的牲畜。
后來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狗,而是用草扎成狗的形狀來代替,這就是“芻狗”。除了芻狗,古人還會用泥巴做“土龍”等替代品!
芻狗在祭祀前后的待遇可謂天壤之別?!痘茨献印R俗訓》記載:“芻狗土龍之始成,文以青黃,絹以綺繡,尸祝袀袨,大夫端冕以送迎之。”意思是剛做好的芻狗會被披上絲綢,由祭司鄭重地捧上祭壇。
這時的芻狗備受尊崇,人們碰都不敢隨便碰。可一旦祭祀儀式結束,它的價值就瞬間消失,被隨手丟棄,任人踐踏。
莊子在《天運》中也描述了芻狗的命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p>
就是說芻狗在未祭獻時,被用盒子裝著,蓋著精美的繡巾;等到祭獻后,就被路人踐踏,被樵夫撿去當柴燒了。
明白了什么是芻狗,我們再來看老子的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并不是說天地殘忍無情,把萬物都當作卑賤的狗。
恰恰相反,老子是想表達:天地沒有偏愛,對萬物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然生長、興衰。
這里的“不仁”不是冷酷無情,而是沒有私心、沒有分別心。天地不會因為一朵花美麗就延長它的花期,也不會因為某個動物弱小就為它提供額外的保護。
萬物在天地之間都依照自然規(guī)律生長、變化、消亡,天地不會進行干預。
同樣的,“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理想的統(tǒng)治者也應該像天地那樣,不對百姓施加主觀的好惡,讓百姓自然地生活、勞作!
這句話之所以容易被誤解,主要是因為咱們現(xiàn)代人對文言文有所生疏,加上“仁”和“狗”這兩個詞太容易引起誤解了。
“仁”通常讓我們想到儒家的“仁愛”,但老子這里的“仁”更傾向于指“情感”或“偏愛”。
而“狗”字又讓現(xiàn)代人直接聯(lián)想到看家護院的牲畜,不知道“芻狗”其實是一種祭祀用的草編狗。
老子的這個思想對咱們現(xiàn)代生活仍有啟示意義。天地不仁體現(xiàn)的自然主義觀念,提醒我們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不要總試圖以人為意志去干涉自然。
就像自然界中,麻雀雖喜歡吃糧食而被視為“害鳥”,但它們也是捕蟲能手,是生態(tài)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給予每個生靈應有的生存空間。
在社會層面,這種觀念也啟發(fā)我們追求平等,不要因財富、地位、權力等因素而歧視他人,應該尊重每個人的生命和價值。
所以下次再聽到有人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來抱怨世道不公時,你可以告訴他:朋友,你理解錯了,老子其實想說天地對萬物是最公平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