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大便焦慮”,每天都格外關注自己的排便情況,如果有一天不規(guī)律,就會感到莫名的焦慮。
其實,每個人的排便習慣都不盡相同,有人每天就要排便幾次,也有人幾天才排便一次。
那么,人的排便頻率究竟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到底什么頻率才算健康呢?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正常的排便頻率是什么樣的?
根據(jù)美國胃腸病學會(AGA)的觀點,正常的排便頻率范圍為每天 3 次以下~每周 3 次以上,前提是排便過程無痛、無困難,且糞便形態(tài)正常[1]。
排便頻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膳食結構、水分攝入、活動量、心理狀態(tài)、藥物因素以及腸道狀態(tài)和菌群組成等[2]。
換言之,大家不必強求每天排便,只要排便規(guī)律、順暢、不影響生活質量,無論次數(shù)偏多或偏少,均可能屬于健康范疇。
什么樣的排便頻率算過于頻繁,
需要注意?
如果每天排便超過 3 次,且糞便不成形,呈稀爛或水樣狀,可視為排便頻率增加。
尤其出現(xiàn)排便的時候伴有腹痛,平時老感覺有便意去廁所又拉不出多少(或者拉了又感覺沒拉完),甚至夜間睡覺的時候也忍不住起來排便,這些情況更應引起重視。
但更合理的判斷應該基于個人平時的排便習慣,看排便次數(shù)或性狀和以往相比是否有明顯改變,來判斷異常。
引起排便增多的常見原因包括:
? 食物過敏或不耐受,比如吃了某些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的食物。
? 腸道吸收不良,導致食物殘渣增多。
? 感染性因素,比如腸道細菌或病毒感染。
? 個別疾病,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等。
除上述因素外,情緒、壓力或焦慮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影響腸道功能,導致排便頻率增加。
什么樣的排便頻率算太少,
可能是哪些原因?
根據(jù)羅馬 Ⅳ 標準,如果在 3 個月內(nèi),反復出現(xiàn)以下癥狀中的至少兩項,就可以被診斷為便秘[4]:
排便費力、糞便干硬、排便不盡感、肛門或直腸有堵塞感、需要借助外力輔助排便,以及排便次數(shù)少于每周 3 次。
引起排便減少的常見原因有很多,比如[2]:
? 膳食纖維和水分攝入不足,會讓大便變得干硬,難以排出。
? 長期久坐,缺乏運動,腸道蠕動減慢,排便自然也會減少。
? 有些藥物的副作用,以及腸道神經(jīng)或動力出現(xiàn)障礙,也可能會導致排便不暢。
? 對于幼齡兒童來說,還可能存在忍便不排的情況。
如果排便頻率減少,同時還出現(xiàn)明顯腹脹、缺鐵性貧血、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腹部腫塊或持續(xù)腹痛等報警癥狀,建議及時前往醫(yī)院檢查,以排除器質性問題[2]。
除了排便頻率,
這些情況也需要注意
健康排便的標準包括[5]:排便規(guī)律、不費力、無腹痛,糞便外形接近布里斯托大便分類的 3~4 型(即下圖的軟條狀)。
布里斯托大便分類,從上到下分別為 1~7 型
如果在排便時,出現(xiàn)以下 3 種異常情況,則需要警惕,必要時及時就醫(yī)[2,4]:
1、排便習慣或性狀改變:如長期便秘或腹瀉,糞便變細等。
2、糞便顏色異常:如出現(xiàn)黑便、血便、白陶土色大便,或者糞便中伴隨粘液膿血等。
3、伴隨其他不適癥狀:如明顯腹痛、腹脹、體重下降或者貧血等。
總的來說,單通過排便頻率判斷健不健康是不合理的,還要結合排便的性狀、顏色、有無伴隨其他不適等綜合來判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