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徐悲鴻 雙鵝圖 立軸
作者:徐悲鴻 (1895~1953)
尺寸:66×49cm
材質:設色紙本
形制:立軸
題識:廿九年春日,悲鴻客印度。
鈐?。耗细駝谥?br/>簽條:徐悲鴻雙鵝真跡。鐘天祿藏。贈定邦學兄哂納。
描述:該畫為胡康樂堂藏中國書畫(編號 224-231)胡康樂堂主人,英才、少裳伉儷,出身藝文世家,浸淫詩文書畫數(shù)十載,案牘之余雅好書畫收藏。與藝文界人士多有交游。此專輯作品多來自于書畫家寫贈,或由著名政治家、收藏家馬超俊(1885-1977)以及與徐悲鴻相交甚篤的華南鄭健廬等諸先生轉贈。因受畫人亦有不俗藝術造詣,故此專輯多為畫家刻意之作,皆精彩。
《徐悲鴻〈雙鵝圖〉立軸:中西交融的筆墨詩性與收藏傳奇》
一、作品背景與藝術價值
徐悲鴻1940年(題識“廿九年春日”)客居印度期間創(chuàng)作的《雙鵝圖》立軸(66×49cm,設色紙本),是其禽鳥題材的代表作之一。鈐印“南格勞止”與簽條“鐘天祿藏”的遞藏信息,印證了作品的真跡屬性。此畫原為胡康樂堂舊藏(編號224-231),主人英才、少裳夫婦出身藝文世家,與徐悲鴻摯友鄭健廬及政界收藏家馬超俊交往密切,故作品多為畫家精心繪制的饋贈之作,藝術品質極高。
徐悲鴻以西方素描功底重構傳統(tǒng)花鳥畫語言,圖中雙鵝的造型通過精準的解剖結構呈現(xiàn):頸部扭轉的弧度借鑒西畫光影,以墨色濃淡表現(xiàn)羽毛層次;紅蹼與喙部采用“沒骨法”暈染,與留白形成的鵝身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墨分五彩”的技法,既延續(xù)了任伯年以來的寫意傳統(tǒng),又融入了對自然物象的科學觀察,體現(xiàn)了其“中西合璧”的藝術主張。
▲徐悲鴻 雙鵝圖 立軸(局部)
二、創(chuàng)作語境與風格突破
1940年代是徐悲鴻藝術成熟期,印度之行使其創(chuàng)作注入更多東方哲思?!峨p鵝圖》雖未如《奔馬》般激烈昂揚,卻以靜穆高貴的禽鳥形象展現(xiàn)生命內蘊。同期作品《三鵝圖》《蘆鵝圖》同樣以簡練線條勾勒動態(tài),眼球高光與羽毛蓬松感的處理,顯見其對林良《游鵝圖》等明代院體寫實風格的轉化。
值得注意的是,此畫題識標注印度創(chuàng)作背景,暗示了徐悲鴻在南亞期間對本土藝術的吸收。鵝在印度文化中象征純潔,與中國“鴻鵠之志”的寓意形成跨文化共鳴。徐悲鴻通過雙鵝相依的構圖,既傳遞戰(zhàn)亂年代對安寧的向往,也暗含對友人情誼的寄托——簽條顯示此作由鐘天祿轉贈“定邦學兄”,體現(xiàn)了文人雅士以畫傳情的傳統(tǒng)。
三、市場表現(xiàn)與鑒藏體系
據(jù)中國嘉德香港2024秋拍信息,《雙鵝圖》估價80,000-120,000港幣,雖不及《奔馬》系列動輒百萬的成交價,但徐悲鴻禽鳥題材作品近年市場熱度攀升。2025年北京未雨拍賣會上一幅4.5平尺《鵝》立軸估價達58萬元人民幣,可見藏家對其非馬題材的認可。
作品的收藏脈絡極具學術價值:從徐悲鴻贈予鄭健廬,到馬超俊、胡康樂堂遞藏,最終由齊白石書畫院院長齊良芷弟子湯發(fā)周發(fā)布,串聯(lián)起20世紀中國藝術界的交往網(wǎng)絡。湯發(fā)周作為齊派傳人,其推廣亦凸顯徐悲鴻與齊白石兩大藝術體系間的對話——二者雖風格迥異,但均以“師造化”為核心,革新了傳統(tǒng)水墨語言。
四、文化符號與當代啟示
《雙鵝圖》的永恒魅力在于其“借物喻人”的東方美學。徐悲鴻將鵝的雍容體態(tài)轉化為士人精神的外化,而西方透視法則賦予形象以現(xiàn)代感。這種創(chuàng)新對當代藝術仍有啟示:湯發(fā)周在重現(xiàn)齊白石微觀世界時,同樣注重技法與哲思的平衡,可見大師精神在跨世代傳承中的生命力。
如今,《雙鵝圖》作為徐悲鴻海外創(chuàng)作的重要見證,其藝術史價值已超越市場估值。它不僅是中西繪畫交融的范本,更是一部濃縮的20世紀文人交往史,提醒我們:真正的藝術經典,永遠在技法與情感、傳統(tǒng)與變革之間尋找支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