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吃完晚飯,王阿姨習慣性地把還剩下的家常豆腐往冰箱一塞,邊收拾邊嘀咕:“豆腐不能隔夜,會致癌。隔夜剩菜真得扔嗎?可惜了……”旁邊的老伴聽著直犯嘀咕,卻又想不出個所以然。最近這事兒在鄰里群里爭得挺熱,誰說的都有。到底隔夜豆腐能不能吃,隔夜食物真的有沒有那么恐怖?更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的是,醫(yī)生為什么總說:這4樣食品隔夜更要當心,真倒不如別省這點菜錢。
看著手機上各種說法一個比一個嚇人,有的人因為一碗隔夜飯進了ICU,還有人信誓旦旦說“綠葉菜和豆腐一起放就要變毒”,可真相究竟是什么?難道咱們?nèi)粘3缘募页2耍晕⑦^夜就對健康有大威脅?這一切背后的門道,今天就帶你看個明白。
說起豆腐不能隔夜,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怕致癌。“亞硝酸鹽”這3個字,總讓人心里直發(fā)毛。其實,豆腐天生就含高蛋白、高含水量,確實比一般飯菜更容易滋生細菌??蓡螒{這點說它“不能隔夜”,還真有點夸張。
據(jù)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的研究,新鮮豆腐的亞硝酸鹽含量幾乎為零,即便常溫放24小時,含量確實會上升,但大部分情況下,遠沒到對健康有威脅的地步。關鍵問題還是:保存方式對不對、食材本身新不新鮮。
假如豆腐低溫密封好、24小時之內(nèi)再加熱吃,理論上健康風險極低。大部分豆制品隔夜出問題,都是因為放在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下,有害菌群迅速繁殖,這才可能傷身、甚至致病。
真正值得焦慮的,其實不是“豆腐不能隔夜”,而是嚴重變質(zhì)甚至長毛腐敗的豆腐,它的風險超出你的想象。這種豆腐里,亞硝酸鹽加上細菌、真菌,危險才真的大大增加。
就像很多人擔心“隔夜菜全都致癌”,其實是被夸大了。中國營養(yǎng)學會、醫(yī)學界權威多次聲明,真正敏感的主要是這幾樣:
1.綠葉菜類(如菠菜、小白菜、油菜等)這些蔬菜本身就富含硝酸鹽,受細菌作用會轉化為亞硝酸鹽,一旦放置過久、尤其溫度不低時增多速度極快。長期、大量攝入富含亞硝酸鹽的綠葉菜,理論上可能提高致癌風險。
2.海鮮類(如蝦、貝類、魚等)海產(chǎn)品含蛋白質(zhì)和水分極高,受污染容易滋生組織胺和副溶血弧菌等有害菌。尤其高溫天氣隔夜,極易發(fā)生食源性中毒。有研究發(fā)現(xiàn),即便冷藏條件下,部分致病菌仍然有緩慢繁殖能力。
3.雞蛋類(未完全熟透的雞蛋、茶葉蛋等)雞蛋營養(yǎng)豐富,但生熟交界處的半熟蛋,隔夜容易成為沙門氏菌的溫床。尤其對于老人、孩子、孕婦,食用風險更高。
4.菌類、黑木耳、銀耳涼拌或燉煮的黑木耳、銀耳高含水,極易滋生“米酵菌酸”這種極毒物質(zhì)。這是一種中毒后死亡率極高的物質(zhì),即便加熱也無法徹底清除。很多中毒與這種隔夜木耳有關。
這4類食物,比豆腐其實更不建議隔夜。如果實在要留,保存要格外講究,吃前要徹底加熱。
既然有不少人擔心豆腐的安全,那日常保存和處理就得下點功夫。
保存要訣:豆腐分裝密封,用保鮮盒、保鮮膜包好,冰箱冷藏(4℃以下)最多別超過24小時。如果能盡快吃完更好,不建議反復解凍或長時間暴露。
食用前要點:拿出來充分加熱,燉、煮、紅燒都比涼拌更安全。如果發(fā)現(xiàn)豆腐發(fā)黏、異味、變色、表面有絨毛感,哪怕再舍不得,也別冒險吃。
與維C食材搭配:烹飪豆腐時,可以多放點西紅柿、青椒,這樣能降低亞硝胺的形成,對身體更加有益。
買豆腐要選新鮮的、品牌產(chǎn)品:市面上一些低價豆腐可能使用非法添加劑,更容易變質(zhì)。家里買的豆腐沒吃完,別為省那點錢搭上健康。
豆腐適量不宜多吃:尤其是腎功能不全、尿酸高、痛風的人,吃得過量更容易誘發(fā)健康問題。
隔夜的豆腐,偶爾吃一兩次,保存、加熱得當,其實并不會帶來巨大健康隱患。可要是一吃圖省事、儲存環(huán)境又糟糕,你吃的可不只是豆腐,還有各種“隱形殺手”。
餐桌上,大家常擔心各種隔夜菜,可“致癌”往往沒有那么簡單。真想吃得健康,其實要記住幾個原則:
新鮮優(yōu)先、冷藏密封能當天吃完的絕不拖到明天,留不住的及時丟,萬萬不能心疼。重加熱、徹底煮沸剩菜剩飯放冰箱已經(jīng)不是萬靈藥,只有足夠高溫,才能真殺菌。
仔細檢查外觀、味道有異味、質(zhì)感變壞、有顏色變化的,全部堅決丟掉,不要冒險。
每個人體質(zhì)、免疫力不同,醫(yī)學建議永遠是底線。身體有狀況、腸胃偏弱的人,碰到隔夜的風險食物,還是穩(wěn)一點為妙。
永遠記得:健康沒有僥幸,安全才有保障。與其心疼一餐剩菜,不如舍得丟棄,收獲長久的安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